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兒皇帝的意思、兒皇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兒皇帝的解釋

[boy emperor] 五代時,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對契丹主自稱兒皇帝。後來泛指投靠外國,建立傀儡政權的統治者

詳細解釋

五代 契丹 之制,國君死,在墓旁起屋,謂之明殿,并置學士一人掌答書诏,逢有大慶吊,學士以亡君之名為書,稱新君為兒皇帝。 後晉 石敬瑭 為谄媚 契丹 統治者 耶律德光 ,尊 德光 為父,從 契丹 俗,自稱兒皇帝。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契丹》。後比喻傀儡政權的首腦。 柳亞子 《感事二首》之二:“頭銜早錫兒皇帝,末路難為 楚 大夫。”亦省稱“ 兒皇 ”。 陳毅 《“七七”五周年感懷》詩:“國中忍見兒皇立,朝内惟謀萁豆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兒皇帝”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稱謂,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名義上稱帝,實則依附強權、受制于人,喪失獨立自主地位的傀儡君主。該詞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強調統治者屈膝侍奉他國、出賣國家利益以換取個人權位的可恥行徑。其核心特征在于君主雖居帝位,卻像兒輩侍奉父輩般臣服于外部勢力,毫無君主應有的尊嚴與主權 。

二、曆史典故溯源

該稱謂特指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892年—942年)。為奪取後唐政權,石敬瑭向契丹(遼朝)求援,承諾割讓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主動稱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居“兒皇帝”。公元936年,他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後晉政權,成為中國曆史上“兒皇帝”的典型代表。此舉導緻中原喪失戰略屏障,對後世産生深遠負面影響 。

三、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1. 喪失國格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對賣國求榮行為的批判符號,警示主權淪喪的嚴重後果。
  2. 傀儡政權的代名詞:後世用以泛指任何依靠外部勢力維持統治、出賣國家利益的政權或統治者,如僞滿洲國等 。
  3. 成語化應用:衍生為固定短語,喻指喪失尊嚴、仰人鼻息的依附者,如“甘當兒皇帝”。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兒皇帝”詞條的本義及曆史出處釋義。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詳述石敬瑭割地稱臣事件及其曆史影響。
  3.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闡釋該詞的政治隱喻及文化引申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兒皇帝”這一詞語源自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特指對外稱臣、甘當傀儡政權的統治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兒皇帝”最初指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他為了獲取契丹支持,向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稱臣,并以“兒皇帝”自居,表示臣服關系。該詞現泛指依附外國勢力、喪失主權的傀儡政權首領。


二、曆史背景與具體行為

  1. 石敬瑭與契丹的協議
    公元936年,石敬瑭為推翻後唐,向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承諾每年進貢三十萬帛,并以“父禮”侍奉比自己年幼的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

  2. 政治後果
    這一行為導緻中原失去天然屏障,契丹勢力深入華北,長期威脅中原政權。石敬瑭的政權也被視為曆史上第一個典型的傀儡政權。


三、現代含義與引申

“兒皇帝”現已成為貶義詞,用于批判兩類行為:


四、文獻出處

最早記載見于《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報兒皇帝雲。”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史書《新五代史》或相關學術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穩白鹭纕白石道人歌曲傍近辨釣不饑不寒不可否認不知自愛镵鍼澄夐蹴躇抵玉督護二三君子防合風恬浪靜風障咈逆縛送诟忌衮龍袍浩穰龁啖赫歇耳槐蟬畫外忽怠隳淩揮日監牧九攻狂獒潰逸枯顱六虱六飲龍膽紫明粢末派蟠龍霹靂酵錢貫清放潤家錢撒尼族麝囊生乳神牌身子市莽爽笏水門送酒讨破瓦研烏光誣民消防小公務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