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爨的意思、銅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爨的解釋

銅制的炊具。《魏書·獠傳》:“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爨(tóng cuàn)是古代一種以青銅鑄造的炊事用具,特指青銅材質的竈具或炊器組合。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銅:指青銅材質,具有耐高溫、導熱均勻的特性,是商周至漢代貴族炊具的主要材料。
    • 爨:《說文解字》釋為“齊謂之炊爨”,即生火做飯的竈台或炊事行為。合稱“銅爨”即青銅鑄造的竈具系統。
  2. 功能與形制

    銅爨通常由竈體、釜、甑等部件組合而成,類似現代移動竈台。竈體設火膛通風口,上置青銅釜(煮器)與甑(蒸器),實現蒸煮一體功能。戰國至漢代墓葬出土的銅竈(如河北滿城漢墓)多呈長方形或馬蹄形,側面帶擋火牆,為典型“銅爨”實物。


二、考據與文獻佐證

  1. 文字溯源

    “爨”在甲骨文中為雙手持甑置于竈上的象形,後演變為炊事總稱。《周禮·天官·亨人》載“職外内饔之爨亨煮”,鄭玄注:“爨,竈也”,印證其與竈具的關聯。

  2. 考古實證

    洛陽中州路戰國墓出土的“銅竈”由三釜并列組成,竈門有防火檐;西安漢墓所出銅爨帶可拆卸煙道,體現古代工匠對排煙效率的設計。此類實物被學界統稱為“青銅爨器”,證實其為貴族階層專用炊具。

  3. 文化意義

    青銅爨器是周代“列鼎而食”禮制的延伸,《禮記·月令》有“修鍵竈,行爨火”的祭祀記載,說明其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漢代後隨鐵器普及,銅爨逐漸消失,成為特定曆史階段的工藝遺存。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洛陽中州路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銅爨”是古代一種銅制炊具,具體解釋如下:

  1. 字詞拆分釋義

    • “銅”:指金屬元素銅,古代常用于制作器皿,因其導熱性佳、可塑性強且耐腐蝕。
    • “爨”(cuàn):本義為燒火做飯,引申為炊具或竈台,如《說文解字》中“齊謂之炊爨”。
  2. 組合詞義 “銅爨”即銅制烹饪器具,特指一種大口寬腹的薄壁銅鍋。據《魏書·獠傳》記載,古代獠人(西南少數民族)鑄造此器具用于煮食,特點是輕便且傳熱快,適合快速烹熟食物。

  3. 曆史背景 這一器具的記載反映了魏晉時期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冶鑄技術和飲食文化,銅器的使用也表明當時金屬加工工藝已具備一定水平。

注:由于相關文獻資料較少,且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魏書》《說文解字》等古籍原文或專業考古研究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直入安全門闇時保聖寺羅漢塑像扁盧表用炳炳碧雲慚怒側足長跂秤房賜舍促杵殚精畢力倒用司農印東土九祖端的兒子氣訪謀鳳蠟俸食逢迎宓妃拐角鶴長凫短橫吹曲交換敬中盡讓局體劇屯扣住樂營晾鷹台力氣活溜乾二淨龍路閩僥木坡逆曉泥俑盤點醅釀潛形匿迹跧仆人亡物在忍忮弱習三緯杓風社稷之臣事寄虱子叔丈人天網恢恢團貌無腸公子翕服細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