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痱子和瘡疖。《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王冰 注:“熱怫内餘,鬱於皮裡,甚為痤癤,微作疿瘡。” 宋 範成大 《問天醫賦》:“五日一曳杖,十日一卧簀。茁為痤疿,潰為瘇癧。”
“痤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中醫或文獻中,其讀音為cuó fèi,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痤疿”是兩種皮膚問題的合稱:
古籍引用
該詞多見于中醫典籍或古文,現代日常交流中一般直接使用“痤瘡”“痱子”等具體名稱。如需進一步了解這兩種皮膚病的防治方法,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痤疿(cuób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皮膚上的丘疹性病變,常見于青春期的少年和青年,多出現在面部,如額頭、鼻翼、下巴等部位。痤疿一詞也可以泛指其他皮膚病變。
痤疿的拆分部首是病(bìng)和疒(病字底部的部首),其中病字底部的部首疒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部首。痤疿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痤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描述了皮膚疾病的發生和治療方法。繁體字“痤痺”也是痤疿的另一種寫法,繁體字在傳統的漢字書寫中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痤疿是用“癰”字來表示的。癰字是由“疒”部和“庸”字組成,表示皮膚上的腫痛。而現代漢字中的痤疿則有了更精确的描述和定義。
1. 他青春期時長了一臉的痤疿,十分困擾他的自信心。
2. 這種藥膏可以有效緩解痤疿引起的癢痛感。
組詞:粉刺、暗瘡、痤瘡
近義詞:青春痘
反義詞:光滑、無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