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暴雨毀壞農田。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無丘陵高下皆熟。”《醒世姻緣傳》第二四回:“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2).謂雨水沾溉農田。
(3).敲碎土塊。指鋤土。 唐 杜甫 《種莴苣》詩:“破塊數席間,荷鋤功易止。兩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 宋 楊萬裡 《夢種菜》詩:“背秋新理小園荒,過雨畦丁破塊忙。”
“破塊”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ò kuài,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暴雨毀壞農田
指暴雨對農田造成破壞。例如《鹽鐵論·水旱》記載:“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描述理想的氣候條件。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中也有類似用法:“雨不破塊,夜濕晝晴”。
雨水沾溉農田
與前者相反,指雨水適量浸潤農田,促進作物生長。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強調自然條件對農業的積極影響。
敲碎土塊(指鋤土)
指農耕時鋤地松土的動作。例如杜甫《種莴苣》詩雲:“破塊數席間,荷鋤功易止”,描述田間勞作場景;楊萬裡《夢種菜》中也有“過雨畦丁破塊忙”的描寫。
若需引用古籍或分析詩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例如《鹽鐵論》中的“破塊”偏向自然災害,而杜甫詩中則強調農耕動作。
《破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破碎的塊狀物。通常用來形容物體面破碎成塊狀、殘缺不全的狀态。
《破塊》的拆分部首是“石”和“土”,其中“石”部表示這個字和與石頭相關,而“土”部表示與土地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
《破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破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破塊》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它的基本結構仍然由“石”和“土”組成,用來表示破碎的塊狀物。
1. 這個花瓶摔落地上,瞬間成了破塊。
2. 當他跌倒時,他的手骨碎裂成了數個破塊。
破裂、破碎、碎塊、破損、碎片、塊狀
破碎、碎裂、裂成多塊、崩潰
完整、整體、未破壞、不迸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