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舍。亦借指學校。《宋書·臧焘徐廣傅隆傳贊》:“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暫啟,著録或至萬人。” 宋 範成大 《送子文雜言》詩:“城東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今之釋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宮,盛於黌舍;唪誦呪唄,嚣於弦歌。” 郭沫若 《東風集·<詠福建·詠廈門高集海堤>》:“ 金門 晴靄外,黌舍碧波中。”
黉舍(拼音:hóng shè)是漢語中的古雅詞彙,專指古代的教育場所,即學校。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學校或校舍
“黉”指古代學校(如學宮、書院),“舍”指房舍建築,合稱即教育機構及其物理空間。
例: 《後漢書·仇覽傳》載“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群居,還就黉舍”,指農閑時子弟返校讀書。
教育機構的代稱
古代文獻中常以“黉舍”泛指官學、私塾等教學場所,承載文化傳承功能。
例: 清代趙翼《題百體壽字》詩“黉舍生輝煊晝日”,喻學校教化之盛。
二字組合凸顯古代教育中“教學”與“空間”的密不可分性。
宋明時期,“黉舍”多指書院,如朱熹興辦的白鹿洞書院即稱“黉舍”,體現儒家教育傳統。
清代《台灣府志》載“設黉舍,延師課子弟”,反映古代官府對地方教育的重視。
現代漢語中,“黉舍”屬書面雅語,多見于文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台灣地區仍保留“黉宮”“黉門”等詞,用于尊稱教育機構(如成功大學校歌有“黉宇嵯峨”之句)。
參考資料:
“黉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hóng xià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地方志文獻。
安分守己案緝薄域報珠便做道并為一談帛拜不忙不暴察覺持管愁苗代籤大理蹈兇釣叟飛霜六月風風世世蜂目豺聲忿葦浮收勒索覆族卦氣還肉寒窗恒固胡肥锺瘦晦迹韬光狐黎徼福焦嶢焦燥驚吓久役畿邑厥冷考斥廉視嶺嶙亂雲梅臉啪搭盤灘跑解馬皮膜契紙戎寄杉子神宗逝日石镞松木台子貼墨貼燮通天冠問數武昌魚無壘無所用之霞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