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舍的意思、黉舍的詳細解釋
黉舍的解釋
校舍。亦借指學校。《宋書·臧焘徐廣傅隆傳贊》:“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暫啟,著録或至萬人。” 宋 範成大 《送子文雜言》詩:“城東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今之釋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宮,盛於黌舍;唪誦呪唄,嚣於弦歌。” 郭沫若 《東風集·<詠福建·詠廈門高集海堤>》:“ 金門 晴靄外,黌舍碧波中。”
詞語分解
- 黉的解釋 黉 (黌) ó 古代稱學校:黉門。黉宇。黉序。黉宮。 筆畫數:; 部首:黃; 筆順編號:
- 舍的解釋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謙辭,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舍弟。舍侄。舍親。 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喻對人讓步)。 姓。 取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黉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hóng xià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指代校舍或學校,是古代對教育場所的雅稱。
- 詞源背景:“黉”本義為古代的學校,如“黉門”(學校大門)、“黉宮”(學宮)均與教育相關,而“舍”指房舍,合稱即教學建築或機構。
2.使用語境
- 曆史用法: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中常見,如“黉舍之教,風化之源”(指學校教育是培養風俗的根本)。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
3.例句參考
- 古代語境:“黉舍林立,士子雲集。”(形容學校衆多,學子聚集。)
- 現代引用:“這所百年黉舍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4.相關詞彙
- 黉門:指學校,亦泛指教育領域。
- 庠序:古代對地方學校的另一種稱呼,如“謹庠序之教”。
5.注意事項
- 適用性:日常交流中建議使用“學校”“校舍”等通俗詞彙,避免因過于生僻造成理解障礙。
- 文化價值: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對教育的重視,適合在涉及傳統文化、曆史研究的場景中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地方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黉舍
黉舍(hé shè)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學校、教育機構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黉由黑部和卩部組成,黑部表示字義,卩部表示音義;舍是由舌部和宀部組成,舌部表示字義,宀部表示音義。黉舍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黉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中,最早出現在其中的“黉舍之典”一詞中。之後,黉舍逐漸成為學校、教育機構的代稱。
繁體:黉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黌舍」。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黉舍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但大緻與現代相近,不過在古代常用異體字。
例句:我每天都會準時去黉舍上學。
組詞:黉舍院校、黉舍生活、黉舍教育。
近義詞:學堂、學校、教育機構。
反義詞:家中、家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