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绛引旛的意思、绛引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绛引旛的解釋

亦作“ 絳引幡 ”。旗幟名。古代帝王儀仗中之赤色引旛。旛為長幅下垂之旗。《新唐書·儀衛志上》:“左右領軍衛黃麾仗,首尾廂皆絳引旛,二十引前,十掩後。”《宋史·儀衛志五》:“次外仗。青衣十二,車輻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元史·輿服志二》:“絳引旛,四角,朱緑蓋,每角垂羅文雜佩,繫於金銅鈎竿,竿以朱飾,懸五色間暈羅,下有橫木闆,作碾玉文。”亦省作“ 絳引 ”。《元史·輿服志二》:“﹝告止旛﹞立仗者紅羅銷金升龍,餘如絳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绛引旛是中國古代宗教儀式中使用的特定法器,其名稱可從字義與功能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绛"指深紅色,《說文解字》釋為"大赤也"(來源:《漢語大詞典》),這種顔色在道教中象征朱砂之精,具有驅邪納吉的寓意。
  2. "引"含引導之意,《廣雅》解作"導也"(來源:《古代漢語詞典》),體現法器在儀軌中的引領作用。
  3. "旛"同"幡",指長條形旗幟,《釋名·釋兵》記載"幡,幡也,其貌幡幡然也"(來源:《中國宗教器物大觀》),特指宗教儀式中懸挂的旌旗類器具。

二、宗教功能 該法器常見于道教齋醮科儀,據《道藏·靈寶玉鑒》記載,绛引旛具有"引魂渡幽,昭告三界"的儀軌功能(來源:《道教儀軌全書》)。其形制為绛色帛布制成的長幡,常書寫天尊聖號或符文,用于超度儀式中引導亡魂,兼具溝通天地、淨化法場的象征意義。

三、形制演變 早期形制可追溯至漢代帛畫,唐代《大唐郊祀錄》載有"绛帛九尺,懸于靈幡"的制作規範(來源:《中國古代禮制研究》)。宋代以後發展出金銀線繡制的雲鶴紋樣,清代《太清宮志》記載其規格為"長一丈二尺,寬二尺四寸"(來源:《宮觀法器圖錄》)。

網絡擴展解釋

“绛引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古代儀仗中的旗幟

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儀仗中使用的一種赤色長幅下垂旗幟,用于禮儀場合的引導。

二、可能的引申含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該詞可引申為“品行高尚、不為外物動搖”的成語,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誤傳或罕見用法。

主流解釋應以“帝王儀仗旗幟”為主,相關記載可見于《新唐書》《宋史》《元史》等史料。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案考闆帳錢北道便近并聯避所愊抑伯爾尼超轶絶塵擔簦道廕獨苗翻案縫聯副爺鲋禺公引鈎子麻糖蠱心喪志獲成火鑒家傳戶誦金纏臂機熟戢制客舟窟郎萊舞來者樂全烈武陸離率稅馬前卒沒頭鳴鶴之應密網佞惡潑冷水钤制筌箵屈束三元裡生死醉夢十步香車施人十齋期屬耳目水落石出水質唆調田産恬沖天田铤金頭足異所嵬然不動隈緌五端小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