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虛的意思、歸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虛的解釋

見“ 歸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歸虛(guī x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萬物最終消逝、回歸于虛無的狀态。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自然觀中對宇宙循環與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回歸虛無

    指事物終結後消散于空寂之境,強調宇宙萬物從“有”複歸于“無”的終極狀态。此概念與道家“有無相生”的哲學觀緊密相連,體現物質不滅而形态轉化的自然規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釋義:“歸向虛無;指事物的消亡。”

  2. 神話地理意象

    在古籍中特指傳說中位于渤海之東的無底深淵,象征天地萬物的歸宿。《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此處“歸虛”被具象化為容納百川、吞噬萬水的終極空間。

    來源:《列子·湯問》(中華書局,楊伯峻校注本)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1. 道家思想的體現

    “歸虛”契合道家對宇宙循環的認知,如《莊子·知北遊》所言“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強調生死、有無的動态平衡。此概念後被引申為對生命無常與自然規律的體悟。

    來源: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

  2. 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唐宋詩詞常以“歸虛”隱喻世事變遷或人生幻滅,如李商隱“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碧城》),暗含星辰墜歸虛寂的意象。

    來源:《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中華書局,1960年)


三、現代語義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歸虛”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描述事物消散、湮滅的過程,或喻指理想、情感的幻滅。例如:“繁華落盡,終歸虛寂。”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2. 楊伯峻. 《列子集釋》. 中華書局, 1979.
  3. 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 中華書局, 1983.
  4. 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60.
  5. 阮智富等. 《現代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網絡擴展解釋

“歸虛”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本義溯源

“歸虛”同“歸墟”,原指傳說中的海中無底深谷,為衆水彙聚之地。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此處形容自然界的終極容納之所。

二、引申含義

  1. 終結與歸宿
    明清時期常被引申為事物發展的終點或最終歸宿。如清代龔自珍在《上清真人碑書後》中寫道“歸墟隻在長生”,将“歸墟”喻為生命終極目标。

  2. 哲學意涵
    在道家思想中,常與“虛無”“返本”等概念關聯,如提到“返歸虛無之道”,體現萬物循環複歸的宇宙觀。

三、文學引用

明代李東陽詩句“歸虛下有通靈地”,将地理意象轉化為精神境界的隱喻;另有“神氣總歸虛”等詩句,展現對生命本質的哲思。

四、現代使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承載曆史語境下的深邃意境,例如修仙題材作品常借用此詞構建世界觀。

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列子》《漢語大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腰被火閟閟别晷鸧鸹柴扃禅草倡樂扯勸稠疊大顯身手丁外憂氐人蜚樓飛驿風标公子佛羅安國丐留幹肥甘肥國寳鼓箧漢閣浣花天還擊晦蒙混阖兼備匠筆蹇蹷潔疾潔濁揚清敬迹隮陟決流君家苦衷喇叭褲燎發摧枯令狐靈徒六爻淪陷漚庫拍嘴評價丕祚耆酒窮敝鋭藻騷翁墨客殺菌劑水龍帶水資源尉候聞奏烏斯懷亞小蟾小斂諧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