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歸墟 ”。
“歸虛”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歸虛”同“歸墟”,原指傳說中的海中無底深谷,為衆水彙聚之地。最早見于《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此處形容自然界的終極容納之所。
終結與歸宿
明清時期常被引申為事物發展的終點或最終歸宿。如清代龔自珍在《上清真人碑書後》中寫道“歸墟隻在長生”,将“歸墟”喻為生命終極目标。
哲學意涵
在道家思想中,常與“虛無”“返本”等概念關聯,如提到“返歸虛無之道”,體現萬物循環複歸的宇宙觀。
明代李東陽詩句“歸虛下有通靈地”,将地理意象轉化為精神境界的隱喻;另有“神氣總歸虛”等詩句,展現對生命本質的哲思。
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承載曆史語境下的深邃意境,例如修仙題材作品常借用此詞構建世界觀。
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列子》《漢語大詞典》等文獻。
歸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歸還空無,歸還空虛。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歸”和“虛”。
拆分部首:彳(辶)+ 土
彳:走,人走的樣子
土:表示與土地相關的事物
彳和土分别是“歸”和“虛”的部首。
拆分筆畫:歸(3畫)+ 虛(11畫)
歸虛一詞來源于《莊子·齊物論》。在原文中,歸虛的意思是回到本源,返歸于虛無。
繁體字為歸虛。
古時候“歸虛”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字形結構和意思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1: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虛無出之而入之,莫逃其雜乎?(出自《莊子·養生主》)
例句2:修身養性,須以歸虛為本。
例句3:隻有放下一切執着,才能實現真正的歸虛。
組詞有:歸心,歸宿,歸正。
近義詞有:歸無,歸隱,歸真。
反義詞有:執著,凡塵,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