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天文術語。說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 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 孔穎達 疏:“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史記·五帝本紀》“以齊七政” 裴駰 集解引 鄭玄 注同此說。(2)指天、地、人和四時。《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3)指北鬥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記·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注《尚書》雲:“七政者,北鬥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2).古代兵法指人、正、辭、巧、火、水、兵七者。《司馬法·定爵》:“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
“七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文獻和應用領域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日、月與五星(金、木、水、火、土)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源自《尚書·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等學者認為“七政”即日月與五星,代表天體運行對人間政事的影響。
天、地、人及四時(春、秋、冬、夏)
《尚書大傳》提出“七政”包括自然與人文的七個維度,即四季、天文、地理、人道,強調宇宙與社會的整體性。
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視為主宰日、月、五星的象征,如《史記·天官書》記載北鬥七星各主一星(如正日、主月等),故稱“七政”。
《司馬法·定爵》中将“七政”定義為戰争中的七要素:人(士兵素質)、正(軍紀)、辭(宣傳)、巧(戰術)、火(火攻)、水(水戰)、兵(兵器),體現古代軍事策略的全面性。
作為成語,“七政”指治國理政的七項核心原則,包括:
在玄學或傳統醫學中,“七政”被賦予具體星宿與自然、人體的關聯,例如:
“七政”的多元含義反映了古代中國天文、軍事、政治等領域的交融。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解釋的細節,可參考《尚書》《史記》等典籍,或查閱相關曆史文獻。
《七政》是指七個政治方面的内容或權力,包括國家、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和黨政,是指代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的綜合性概念。
《七政》包含兩個漢字,第一個字是“七”(音qi);第二個字是“政”(音zheng)。
“七”的拆分部首是“一”(一字橫)和“丶”(點);筆畫數為二。
“政”的拆分部首是“攵”(攴字撇);筆畫數為九。
《七政》這個詞源于中國的政治概念和發展。它的繁體字寫法為「七政」。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七政》的古漢字寫法為「七政」,字形比較古樸,線條更加簡練。
1. 國家的七政要團結合作,共同推動經濟發展。
2. 政府需要同時關注和協調七個方面的政策。
1. 七國集團:指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集團組織。
2. 七步成詩:指能夠輕而易舉地寫出好詩。
1. 國治:指國家的政治管理。
2. 政務:指政府的事務管理。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