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期的意思、比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期的解釋

(1).古代官府催繳租稅的限期。 清 袁枚 《新齊諧·大樂上人》:“其鄰人 周 某,充縣役,家貧,承催稅租,皆侵蝕之,每逢比期,輒向上人借貸。”

(2).舊 中國 銀錢業和工商業公定的一種債權債務結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後一天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項,即以半個月為期。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一幕:“我們得借比期來開銷工資,來買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期"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征的金融術語,指舊時銀錢業規定的集中結算日期。該詞最早見于明清商業文獻,在近代金融體系中形成固定制度,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一、基本釋義

指商業活動中債權債務的集中清償期限。按照《漢語大詞典》記載,比期最初指"銀錢業規定半月結算一次的日期",後演變為以月半、月底為固定結算周期,商戶需在此期間完成賬款交割(來源:《漢語大辭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例如民國時期《銀行周報》記載:"漢口比期制度,每月分朔望兩比,以初五、二十日為定期"(來源:國家圖書館民國期刊數據庫)。

二、曆史沿革

  1. 明代萌芽:起源于民間商幫的"月結清賬"慣例,見于徽商賬簿中的"三節比期"記錄
  2. 清代制度化:1824年山西票號确立"月對年比"制度,形成規範化結算體系
  3. 民國鼎盛:1935年中央銀行統計顯示,全國23省中有17省存在不同形式的比期制度(來源:《中國近現代金融制度變遷研究》,人民出版社)。

三、應用實例

在商業契約中通常表述為:"貨銀兩訖,依漢口比期慣例,逢五兌付"。這種制度有效規範了商業信用體系,其影響延伸至現代金融術語,如台灣地區《票據法》仍保留"比期支票"概念(來源:台灣地區法規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比期”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官府催繳租稅的限期

指政府規定的納稅人必須完成繳稅的截止日期。例如清代袁枚《新齊諧·大樂上人》中記載,每逢“比期”,欠稅者會向寺廟借貸以應對催繳。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稅收制度中對時限的嚴格管理。


二、舊中國金融與工商業的結算周期

在近代經濟活動中,“比期”是銀錢業(如錢莊、票號)與工商業共同約定的債權債務結算日期,分為兩類:

  1. 小比期:每月5日、10日、20日、25日;
  2. 大比期:每月15日和月末最後一天。
    短期資金拆借通常以半個月(即大小比期之間的間隔)為期限,形成了一種規律化的金融結算體系。

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鶴仙鞸琫撥換播糈不情步談機産褥期朝物從辇答剌罕登徒等歇鼎折餗覆度曲睹微知著二韭蓋世之才甘棠遺愛鈎腸債狗眼看人低海商衡從橫求後撰黃袍加體鬟雲化益積分學九容镌勒看座快意濫祠狼貪鼠竊連邊斂脯裂牙巒嶂陸道闾峰蟠株蒲簺起風清酒任待榮旺山越食不知味師古師祭朔鼓私子素規素組湯盤鐵例同感無氣無力幰網小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