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訓的意思、校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訓的解釋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綜合體現學校辦學宗旨、學風的詞語,對學生有指導意義

詳細解釋

學校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選擇若幹符合本校辦學宗旨的醒目詞語,作為學校全體人員的奮鬥目标。《海峽》1983年第2期:“ ********* 親自制定了‘為改進國家社會’的辦學方針,親自提出‘誠毅’二字為學校校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内涵

  1. 核心概念
    校訓是學校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體現辦學宗旨的核心理念,通常以簡潔精煉的詞語呈現。它不僅是校園文化的基石,更是學校教風、學風和校風的集中體現。

  2. 文化屬性
    校訓具有抽象性、人文性和經典性,往往引用傳統文化或曆史典故(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承載着學校的曆史積澱與文化傳承。


二、功能與作用

  1. 導向與激勵
    對内引導師生行為,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價值觀(如重慶聚奎中學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對外則彰顯學校形象,提升社會認知度。

  2. 規範與評價
    作為行為标尺,校訓為師生提供道德和學術規範,同時成為衡量學校辦學成效的标準之一。


三、特點與要求

  1. 表達形式
    需簡潔明了、積極向上,例如江蘇科技大學“笃學明德,經世緻用”,既包含治學态度,又強調實踐目标。

  2. 制定原則
    需結合學校特色,通過嚴謹程式确定,确保既能反映曆史背景,又能契合未來發展需求。


四、典型案例

如需查看完整校訓案例或具體學校的校訓來源,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訓是指學校或教育機構為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和行為準則所制定的校内教育理念和校風建設的總綱。校訓往往具有濃厚的教育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力,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校:木(樹木)+ 工(工具)。部首為木,總計劃筆畫為8。 - 訓:言(讠,講話)+ 川(山)+ 冖(冠軍)。部首為言,總計劃筆畫為16。 來源: 校訓一詞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孔子說了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後面的注釋中稱這句話是《論語》教育哲學的一種啟迪。後來,人們根據這句話的意義,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校訓乎?”作為校訓的起源之一。 繁體字: 校訓在繁體字中是「校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校訓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但由于校訓是一個較為現代的概念,所以古代對于校訓的寫法可能并沒有明确的文字記錄。 例句: 我們學校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意味着學生應該勇于自我努力,堅持不懈,同時具備寬廣的胸懷,承擔起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 組詞: 校訓沒有固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詞語。 近義詞: 校訓的近義詞可能是“校風”、“院訓”等,它們都指代着學校内部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準則。 反義詞: 校訓的反義詞可以是“無規矩”、“不守紀律”等,指的是沒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準則,缺乏紀律約束的狀态。 總結: 校訓是學校或教育機構為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和行為準則所制定的校内教育理念和校風建設的總綱。其字義拆分為“校”和“訓”,部首分别為木和言,總計劃筆畫分别為8和16。校訓的起源可能與孔子的言論有關,但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難以考證。校訓在繁體字中為「校訓」。一個例句可以是:“我們學校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與類似概念的詞語如“校風”、“院訓”等進行類比或對比。校訓的反義詞可能是“無規矩”、“不守紀律”等,指代缺乏教育理念和行為準則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