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倒懸 ”。
“倒縣”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或事物處于頭朝下、腳朝上的倒挂狀态,比喻處境極度困苦或危急。例如《漢書·賈誼傳》中“天下之勢方倒縣(懸)”,形容局勢如同人被倒挂般危急。這一用法強調物理或抽象狀态的颠倒,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源自明代小說《水浒傳》,原指故事中名為“倒縣”的官員因貪污導緻百姓家破人亡,後演變為形容地方官吏貪贓枉法、壓榨百姓的成語。其結構為動賓式(“倒”表颠倒,“縣”指地方行政單位),多用于批評官員腐敗的語境。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讀音和上下文判斷詞義。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或漢代典籍。
倒縣由“倒”和“縣”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倒”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左右結構,共6畫;“縣”字的部首是阝字旁,上下結構,共9畫。
倒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行政區劃中,倒縣是指縣級行政區在人口較少或政務繁忙等情況下,行政權歸并到相鄰的縣一級進行管理。
倒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倒縣」。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倒縣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寫作「倒縣」或「倒縣」。
1. 由于人口減少,該倒縣的行政權已合并到相鄰的縣級行政區内。
2. 這座倒縣在唐代是個繁榮的商貿城市。
倒縣沒有明确的組詞搭配,通常單獨使用,用來表達行政區劃上的一種特殊情況。
倒縣的近義詞可以是“合并縣”或“并入縣”,這些詞語都用于描述行政區劃合并的情況。
倒縣的反義詞可以是“獨立縣”或“分立縣”,這些詞語用于形容行政區劃獨立存在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