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臭惡的氣味。 唐 元稹 《古社》詩:“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聞。”
(2).借指塵世的丑惡。 唐 劉複 《經禁城》詩:“金石非汝壽,浮生等臊腥。”
"臊腥"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臊"和"腥"兩個表示氣味的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令人不悅的動物性氣味或引申指代污穢丑惡的事物。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臊"的本義
指動物體表或分泌物(如尿液、汗液)産生的刺鼻氣味,尤以狐臭、尿臊味為典型。《漢語大詞典》釋為"類似尿或狐狸的氣味"(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9卷,第108頁)。
"腥"的本義
原指生肉、魚類或血液散發的氣味,後泛指血腥味。《說文解字》注:"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引申為生肉氣味(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89頁)。
"臊腥"的合成義
二字連用強化對濃烈、污濁的動物性臭味的描寫,既可指具體的血腥、體臭或腐敗氣味,亦常用于比喻道德層面的肮髒丑惡。
描述生理氣味
象征污穢或道德敗壞
方言與口語中的貶義
部分地區用以形容粗鄙言行或低劣品性,如"這人一身臊腥氣"暗指品行不端。
"臊臭"(側重體臭)、"腥膻"(專指牛羊肉膻味)、"腐腥"(強調腐敗氣味)。
"芬芳"(花草香)、"清冽"(清新潔淨)。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臊腥"詞條,釋義為"又臊又腥的氣味",引《呂氏春秋》"臊腥惡臭而傷害腹胃"為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1283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其為形容詞,釋義:"形容氣味又臊又腥",例詞"臊腥味"(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132頁)。
古人視"臊腥"為違背禮制的粗野之氣。《禮記·郊特牲》載"至敬不飨味,而貴氣臭也",強調祭祀需遠離腥臊以達潔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02頁),反映傳統文化中對氣味的道德化解讀。
(注:古籍引用依據通行校勘本,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臊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臭惡的氣味
指刺鼻或令人不適的異味,如動物體味、腐敗氣味等。唐代元稹《古社》詩“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聞”即用此意。
借指塵世的丑惡
用于比喻世俗中的污濁或卑劣現象。如唐代劉複《經禁城》詩“金石非汝壽,浮生等臊腥”,以“臊腥”暗喻凡塵的負面特質。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更精準的古典釋義。
傍影補過飾非哺饋瑽琤短粗多樣統一笃學梵客發射峯頂分守福壽綿長幹槁宮廟毂擊古今圖書集成寒哀藿菽桔槔烽極樂園林黅丹卺飲即事谲誂絶塞郡侯俊造空桐礦師愧憤累足成步隆禮龍幄陸沉駱駝祥子煤屑路夢熊謀陷乃在甯神判詞強濟乾渴雀子喬作衙清水冷竈輕窕肉人乳臭未乾失漏是甚飾知黍稭宋瓷天下無雙痛懲挖苦五爪金龍鮝鳔消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