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誅的意思、筆誅的詳細解釋
筆誅的解釋
猶筆伐。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三:“打算調查戰地慘狀,以反對 齊燮元 ,同時對于 曹锟 、 吳佩孚 輩加以筆誅。”
詞語分解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筆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用文字進行譴責、揭露或聲讨。它通常與"口誅"(用言語譴責)并列使用,構成成語"口誅筆伐",意指從口頭和書面兩方面對錯誤或罪行進行批判和攻擊。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拆解與構成:
- 筆: 指書寫工具,引申為文字、文章、寫作行為。
- 誅: 本義為"譴責"、"讨伐"、"懲罰"。在這裡取其"譴責"、"聲讨"、"揭露"之意。
- 合義: "筆誅"即"用筆(文字)進行譴責/聲讨/揭露"。
-
核心含義:
- 通過書面文字進行批判: 這是"筆誅"最核心的含義。它強調運用文章、評論、檄文等書面形式,對某人、某事(通常是錯誤、罪行、不義之舉)進行嚴厲的批評、揭露和道德審判。
- 輿論監督與道德審判: "筆誅"體現了文字作為社會輿論監督和道德評判工具的力量。它旨在通過公開的文字表達,形成輿論壓力,使被批判者受到道義上的譴責和懲戒。
- 與"口誅"相輔相成: 常與"口誅"(口頭譴責)并用,強調批判的全面性和力度。兩者結合(口誅筆伐)是表達強烈反對和進行輿論鬥争的重要方式。
-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對丑惡現象、社會不公、曆史罪人、錯誤言行等的書面批判。
- 強調批判的公開性、嚴肅性和道義性。
- 例如:"面對貪腐,媒體進行了無情的筆誅。" "曆史學家對暴君的罪行進行了深刻的筆誅。"
-
權威來源參考:
- 雖然無法提供具體網頁鍊接,但"筆誅"的含義在權威的漢語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和解釋。您可以查閱以下權威工具書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筆誅"及"口誅筆伐"有标準釋義。
- 《漢語大詞典》: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收錄詞條更全面,釋義更注重曆史源流和用例。
- 《辭海》(第七版):大型綜合性辭典,兼具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功能,對"筆誅"的解釋會結合其文化背景。
"筆誅"意指運用文字進行揭露、譴責和聲讨,是進行社會批判、道德審判和輿論監督的重要書面形式,常與"口誅"合稱為"口誅筆伐",強調批判的全面性和力度。其核心在于通過公開的文字表達,形成強大的道義力量。
網絡擴展解釋
“筆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文字進行譴責或聲讨,與“口誅筆伐”中的“筆伐”含義相近。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詞義分解
- 筆:指代文字書寫工具,引申為用文字記錄或表達。
- 誅:本義為“殺”,但在語境中引申為譴責、聲讨(如《論語》中“口誅筆伐”的用法)。
- 整體:通過文字揭露、批判不義之事,帶有強烈的道德審判意味。
-
文學應用
- 宋代詩詞中常見,如胡仲弓詩句“直筆誅奸雄”,指用文字揭露奸惡之人。
- 近現代作家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續篇》中,用“筆誅”批判軍閥,體現其現實批判性。
-
相關成語
- 筆誅墨伐:通過文字譴責和聲讨,強調書面批判的力度()。
- 口誅筆伐:口頭與書面雙重批判,常與“筆誅”互為補充。
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記載,表達對不公、奸邪的書面批判。
- 現代延伸:可指代輿論監督,如用文章、評論揭露社會問題。
權威性說明
- 盡管多個來源均指向相同含義,但需注意這些釋義多來自文學作品或詞典類網站,權威性有限。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詞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泰山脈暗送秋波邦禁蟲魚篆楚岑鋤社詞旨大江大曆體東抹西塗妒色二話沒說蕃厘翻天作地發顔凫乙骨頭節兒號闆號外合翮花乳穢迹慧明冀缺九鬿君夫人俊快掬抛苦辭苦大仇深烈燒利勢禮術流喝鸾旗驢頭不對馬嘴沒日沒夜密禀破國起筆親丁親故秋菜日旗三闆聲埶蛇行史局水秀擡價提揭停儅頭壅頽天晚節隈嵎纖阿相料鮮晶仙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