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蜀的意思、後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蜀的解釋

五代 十國之一。 後唐 西川 節度使 孟知祥 據 蜀 稱帝,建號 蜀 ,為别于 唐 末 王建 之 蜀 ,故稱 後蜀 (公元934年-965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蜀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地方政權(934年—965年),定都成都(今四川成都),統治範圍涵蓋今四川大部及甘肅、陝西部分地區。其曆史地位與文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政權基礎與建立

後蜀由孟知祥建立。他原為後唐西川節度使,趁中原動蕩之際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後蜀以區分前蜀。其子孟昶繼位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蜀地成為戰亂中相對穩定的區域(《辭海》曆史分冊)。

二、經濟文化成就

  1. 農業與手工業

    成都平原水利發達,織錦、造紙、制茶業繁盛,“蜀錦”為當時全國名産(《中國曆史大辭典》)。

  2. 文學藝術

    孟昶與妃子花蕊夫人推動宮廷詞創作,花蕊夫人的《宮詞》百首是研究五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文獻(《全五代詩》卷四十四)。詞人歐陽炯曾任宰相,其作品收錄于《花間集》。

  3. 教育工程

    孟昶命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蜀石經”,将儒家經典刻于石碑供士子研習,為宋代“十三經”體系奠定基礎(《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

三、滅亡與曆史影響

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軍攻蜀,孟昶投降,後蜀滅亡。其宮廷藏書、文士及文化成果被遷至開封,促進了北宋文化整合(《劍橋中國隋唐史》)。後蜀的安定繁榮被歐陽修評價為“五代之際,稱治世者,無如西蜀”(《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後蜀”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時期由孟知祥建立的政權,定都成都,共曆兩代君主,存在31年。其名稱源于區别于唐末王建的“前蜀”,是十國中較具影響力的政權之一。

二、疆域與政治

  1. 疆域範圍:盛時轄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但比前蜀有所縮小,如北線退至廣元一帶,東線退至重慶附近。
  2. 政權建立:後唐将領孟知祥趁中原内亂,于934年稱帝,國號“蜀”。其子孟昶繼位後一度勵精圖治,使後蜀國力強盛,成為五代時期相對穩定的區域。

三、經濟與文化

四、滅亡原因

孟昶統治後期貪圖享樂,朝政腐敗。964年宋太祖派兵攻蜀,次年孟昶投降,後蜀滅亡。

五、曆史評價

後蜀雖短命,但其文化貢獻(如花間詞派)對後世影響深遠。孟昶被評價為“複雜昏君”,既有治國才能,又因享樂亡國。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來源網頁(如、6、10)。

别人正在浏覽...

鞍甲闇漠安全剃刀班師回朝備而不用駁違波心臭椿鹑奔搗衣打情駡趣定産遞延資産東顧分次封樹歌壇公察共兜功費晷漏韓信活寳缣蒲矯情飾貌借救驚猜靜節蹶角受化匡饬狂斐曠衍虧點苦夏鹿梨民脂民膏縻職木寓馬南鬥内應奇門清奧清廓窮兇極虐全科人兒镕裁三折散滞商參山字肩神迹石郭四弦俗末探水替陵土硃武校暇刻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