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語的意思、诰語的詳細解釋
诰語的解釋
古代君王告誡民衆的文告。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一節:“《洛诰》上‘惟 周公 誕保 文 武 受命惟七年’,很明白地記載着,所以 周公 在各種诰語裡面也是自己稱王。”
詞語分解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網絡擴展解釋
“诰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诰語(拼音:ɡào yǔ)指古代君王用于告誡民衆的正式文告。這類文書通常具有權威性和訓誡性質,内容涉及政策宣示、道德教化或重大事件的公告。
二、單字拆解
- 诰(ɡào):
- 動詞:帝王對臣民下達命令或告誡,如“诰命”“诰誡”;
- 名詞:指帝王封贈、任命的文書,如“诰敕”。
三、用法與實例
-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例如《尚書》中的《洛诰》《康诰》等篇目,記錄了周公告誡臣民的言論。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提到,周公曾通過诰語自稱王,以強化政治權威。
- 文體特征:
诰語屬于“诏令類”公文,語言莊重簡練,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官方文書。
四、相關延伸
- 近義詞:诏書、敕令、谕旨;
- 現代關聯: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文學時仍具重要價值。
“诰語”是古代君主統治工具之一,既體現權力象征,也反映社會文化背景。其定義可參考權威字典(如、5、6),具體用例則需結合曆史文獻(如、3)綜合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诰語》這個詞,是指君主或貴族在特定場合下發布的重要聲明或宣告。詞語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告,分别代表語言和告訴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來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官方文件,為了有效傳達君主的意圖,采用了特定的文字形式。
在繁體字中,《诰語》的寫法為「誥語」。《誥》字的部首為言,右邊則是「舀」,它是一個漢字的變形,表示舀水的動作。《誥》字的意思與《诰》相似,都是君主的宣告或聲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詞語《诰語》的古體字為「告語」。這種寫法中,「告」字的上方有一個「土」字,表示在土地上告示,以示莊重和嚴肅的意思。
以下是關于《诰語》的一些例句:
1. 君主發表了诰語,宣布國家的重大政策。
2. 朝廷頒布的诰語被全國人民廣泛傳播。
3. 他通過一封诰語,向全國宣告了自己的決定。
與《诰語》相關的組詞有:
1. 诰命:君主頒布的命令或指示。
2. 诰封:君主授予某人封爵或官職的宣告。
3. 诰授:君主授予某人職位時所發的文書。
近義詞和反義詞:
1. 近義詞:诏書、谕令。
2. 反義詞:澄清、否決。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