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寄附軀體。 漢 蔡邕 《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烏以反哺,託體太陽;羔以跪乳,為贄國卿。”《新唐書·後妃傳上·文德長孫皇後》:“妾託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于朝。 漢 之 呂 霍 ,可以為誡。”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弱質託體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學藝術上的師承淵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時詩序》:“其七言歌行,託體 長吉 ,而音情駘蕩又類 鮑明遠 。” 清 周壽昌 《<漸西村人初集>叙》:“ 壽昌 偏耆攷訂,少而學詩,託體不尊,老尤淺率。”
“讬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讬體”意為“寄附軀體”,即寄托或依附于身體的存在形式。例如《新唐書》中“妾託體紫宮”即用此本義。
二、詳細解釋與文獻例證
三、引申含義争議
低權威性來源提到該詞可比喻“文學藝術的師承淵源”,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屬個别語境引申,需謹慎采用。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推薦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古文用例分析語境。
讬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它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言”和“身”,其中“言”代表口,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而“身”代表人的身體。結合在一起,“讬體”指的是通過言語來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态度或立場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言(7畫)+ 身(7畫)。
來源:讬體這個詞是典故典故的其中一部分,典故典故的出處是《左傳·哀公十四年》。在古代,人們用“讬”來代表授予、托付的意思,而“體”指的是人的身體。後來,“讬體”衍生出引申義,表示通過言語來表達内心的意思。
繁體:“託體”是“讬體”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讬體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秦朝的時候,讬的寫法為“託”,體的寫法則為“體”。
例句:1. 他通過讬體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2. 他的讬體傳達出無盡的情感。
組詞:托付、表達、内心、思想、感情、态度、立場。
近義詞:言語、語言、措辭。
反義詞:默默、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