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請的意思、上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請的解釋

(1).向上級請求或請示。《韓非子·二柄》:“ 田常 上請爵祿而行之羣臣。” 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公将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賣官以受錢邪?’”《元史·河渠志一》:“衆議紛紜,互陳利害,當事者疑惑不決,必上請朝省。”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太常博士》:“即如廢 昌邑王 奏中,公卿将相列名上請,必曰:臣 敞 等,謹與博士議雲雲。其重之如此。”

(2). 唐 宋 禮部試士出試題,準舉子進問題意,謂之“上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禮部試詩賦題,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為之,故舉子皆得進問題意,謂之上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知貢舉等官,於廳前備香案穿秉而拜,諸士人皆答拜。方下簾幙,出示題目于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專有名詞,主要指漢代司法程式中的一項特殊規定:對于犯有重罪的貴族、高官等特定身份人員,地方司法機構無權直接判決,必須将案情上報至中央朝廷,由皇帝或中央司法機關進行最終裁決。其核心含義在于體現封建等級制度下的司法特權。

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上請"指下級官府對特定身份罪犯的判決需向上級(特别是皇帝)請示核準的程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上請"即"向上級請示",特指漢代對皇親國戚、高官貴族犯罪須奏請皇帝裁決的制度(來源:《漢語大詞典》)。例如《漢書·高帝紀》載:"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表明郎中以上官員犯罪需啟動"上請"程式。

  2. 曆史制度背景

    該制度源于漢代"八議"雛形,是"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化。凡符合身份條件者(如宗室成員、俸祿二千石以上官員等)犯重罪,地方官須将案卷及拟判意見呈報廷尉,再由廷尉轉呈皇帝裁斷。皇帝可酌情減免刑罰,如《漢書·宣帝紀》記載京兆尹趙廣漢雖罪當腰斬,仍"上請得減死一等"(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3. 制度特征與影響

    • 司法特權性:凸顯貴族官僚的法律豁免權,如《後漢書·劉恺傳》"上請之制,所以崇國體而厲風俗也"。
    • 皇權集中體現:最終裁決權歸于皇帝,強化中央集權(來源:《中國法制史》)。
    • 後世演變:唐代發展為"八議"制度,明清演變為"議罪銀"等,皆承襲"上請"精神内核。

術語對照:

此解釋綜合古代律法文獻及權威辭書定義,系統闡釋其曆史内涵與制度邏輯。

網絡擴展解釋

“上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曆史背景和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1.基本含義:向上級請示或請求

2.唐宋科舉制度中的特殊用法

3.古代法律術語(又稱“先請”)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元史》《韓非子》),可參考、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鬥明争安矜拔徙不死國承允赤衛軍弛紊捶打春骝雌節萃傱等臂天平點將録地漏兒無常父繁繡鳳晨鳳翥龍蟠伏寇負藝虼蚪畊夫羹藜刮刮海客乘槎哈剌契丹楻闆會帳恢張簡集翦喪揀退餞贈景員盡性巨響開國大典客套漫灌馬印美新男女老幼内常侍敲門石權家全算瓤口兒忍愧上炎舍己芸人釋蹻飾妝水準儀天文望遠鏡天隙團酥瓦合之卒微煦消患西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