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邛笮 ”。
“邛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地理和成語引申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本義
“邛筰”是漢代西南夷兩個部族名稱的合稱,即“邛都”和“笮(筰)都”。
擴展用法
唐代以後,“邛筰”常用于詩文中代指西南邊陲,如唐代楊炯《王公神道碑》中“枕邛笮兮倚巴渝”。
“邛筰”作為成語時,讀音為qióng zhuó,比喻行為言語謹慎,不輕率冒進。
“邛筰”一詞兼具地理與文化的雙重内涵,既指古代西南地區部族及地域,也可通過引申比喻謹慎的品格。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邛筰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它既可以指代一個地名,也可以指代一個姓氏。
邛筰的部首是竹(⺮)和竿(⺆)。它總共有15個筆畫。
邛筰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說文解字》,意思是古代音樂器。後來,邛筰逐漸演變為一個地名和姓氏。在繁體中,邛筰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邛筰的形狀稍有不同。邛在古代常用的字體中寫作「駉」,筰寫作「租」。
1. 邛筰山風景優美迷人。
2. 邛筰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邛筰在組詞中可以與其他字搭配使用,如邛山、筰谷等。
與邛筰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竹樂、竹音等。
邛筰沒有固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