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盡國藏之所有。《國語·晉語二》:“大夫無常,苟衆所置,孰能勿從?子盍盡國以賂外内,無愛虛以求入,既入而後圖聚。” 韋昭 注:“外謂諸侯,内謂大夫。虛國藏以求入也。”
“盡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竭盡國藏之所有”,即耗盡國家財物或資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語境
該詞出自《國語·晉語二》中的典故:
“子盍盡國以賂外内,無愛虛以求入,既入而後圖聚。”
(譯文:你何不用盡國庫財物賄賂内外諸侯大夫,不惜掏空國庫以謀求回國,待掌權後再圖積累財富。)
——韋昭注:“外謂諸侯,内謂大夫。虛國藏以求入也。”
用法與背景
相關擴展
總結來看,“盡國”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孤注一擲”的深層含義。
盡國,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盡”和“國”。
“盡”的部首是“屍”,筆畫數為6;“國”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5。
“盡國”的意思是指徹底或全部的國家。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用來描述一個國家的全境和全國的範圍。
盡國的繁體字是「盡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盡國”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康熙字典》,寫作「盡國」。
1. 雄心勃勃的王朝開辟了一片盡國的疆土。
2. 他為了盡國統一,不惜付出一切努力。
盡國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盡力、國家、國境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全國、全境、整個國家。
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選擇,如部分、非國内、非全部。
以上就是關于“盡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