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带过曲的意思、带过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带过曲的解释

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也有组织音律相衔接的两三支曲为一曲的,称为“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带过曲是中国古代散曲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将两首或三首宫调相同、音律衔接的曲牌连缀组合,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这种形式既不同于单支小令的独立成篇,也区别于由多支曲子构成的套数(套曲),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体式。以下是其核心特点与学术释义:

一、形式特征

  1. 宫调统一性

    带过曲所连缀的曲牌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如中吕宫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得胜令》。不同宫调的曲牌因音律不协,不可随意组合(参考:《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曲牌连缀规则

    通常由2-3支曲牌构成,如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曲牌名称在标题中以“带”“过”“兼”等字连接,如《快活三过朝天子》(参考:《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与套数的区别

带过曲虽由多曲组成,但本质仍属“小令”范畴:

三、实例解析

元代张养浩《雁儿落带得胜令》为例:

《雁儿落》: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得胜令》: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

两曲同属双调,前曲写景,后曲抒怀,通过音律衔接实现意境递进,体现带过曲“简而精”的创作特点(参考:《元曲三百首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历史演变

带过曲兴盛于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其产生源于小令篇幅短小难以充分抒怀,而套数结构庞大不便即兴创作,故成为文人平衡表达需求与形式约束的折中选择(参考:《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元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带过曲是元散曲中兼具艺术灵活性与格律规范性的独特体裁,反映了曲体文学在形式创新上的探索。

网络扩展解释

带过曲是元曲中的一种特殊体式,主要用于散曲小令的创作。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特点:

一、基本定义

带过曲指将两至三支音律衔接的同一宫调小令联缀成一组,共同表达同一主题。其最初仅见于北曲小令,后南曲也效仿,形成北带北、南带南及南北兼带等类型(如乔吉的《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忆别》)。

二、核心特点

  1. 宫调与音韵
    必须使用同一宫调,且各曲牌音律需衔接,押同一韵部字词,确保整体和谐。
  2. 功能与结构
    用于补充单一曲牌在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常见于习惯性搭配的曲牌组合(如《雁儿落》带《德胜令》),曲牌间通常用空格分隔。
  3. 与重头曲的区别
    不同于重复同一曲牌的“重头”或“么篇”,带过曲是不同曲牌的组合。

三、示例分析

以乔吉《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忆别》为例:

四、历史发展

最初流行于北曲,后扩展至南曲,形成多种形式,如南北兼带。这种体式在元代达到成熟,成为散曲创作的重要技巧。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诗词研究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濮背本趋末边册表格别具慧眼补角産殖逞势尺楮弛缓迟声辞给打躬丁克家庭都冶墩堡掇臀捧屁耳屏芳苓肥甘轻暖诽讥服宠浮阶辅星更夜宫殿宫合光德谷那哈喇子换嘴胡吃海喝缄封简述交让冠戒装焌律困顿类群累然逦迤炉槌冒死眉势欧文凭虚破丢不落奢太设中双足重茧竦恧琐秩台柱子廷争面折挽词望郡未萌蜗量吴緜乡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