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埃及的意思、埃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埃及的解釋

東北非國家,兼跨亞洲。臨地中海和紅海。蘇伊士運河穿越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60283萬(1994年)。首都開羅。氣候幹熱,沙漠廣布。尼羅河縱貫全境,谷地和三角洲以灌溉農業發達著稱。世界長絨棉主要生産國之一。非洲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世界文明古國。有金字塔等著名古迹。旅遊業興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埃及”一詞的詳細解釋,結合詞源、地理、曆史與文化背景,可總結如下:


一、詞源與名稱含義

  1. 詞源演變

    • “埃及”的英文名“Egypt”源于古希臘語Aigyptos,而該詞又源自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語名Hikuptah(意為“普塔神靈之宮”)。
    • 阿拉伯語中,埃及被稱為مِصر(Misr),意為“土地”或“要塞”,是阿拉伯人入侵後對該地的命名,沿用至今。
  2. 本土與外來名稱對比

    • 古埃及人自稱其土地為Kemet(意為“黑土地”),指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肥沃土壤。
    • 希臘化時期後,外來名稱逐漸取代本土稱呼,形成今天的國際通用名稱。

二、地理與政治實體

  1. 地理位置

    • 位于非洲東北部,跨亞非兩洲,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西接利比亞,南鄰蘇丹,東北與以色列接壤。
    • 蘇伊士運河貫穿其東北部,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戰略地位重要。
  2. 現代國家

    • 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首都開羅,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亦廣泛使用。
    • 經濟以農業(長絨棉)、旅遊業(金字塔等古迹)和工業為主。

三、曆史與文化地位

  1. 文明起源

    • 古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公元前3100年由法老美尼斯統一,成為世界最早的中央集權國家之一。
    • 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多神信仰(如太陽神拉)聞名,對希臘、羅馬等文明影響深遠。
  2. 曆史變遷

    • 曆經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帝國統治,19世紀後受英法殖民影響,1953年成立共和國。
    • 文化層疊融合,先後經曆希臘化、基督教化、阿拉伯化,形成獨特的多元遺産。

四、其他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源考據、地理特征、曆史演變及文化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某一方向,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埃及的意思

埃及(Ǎi jí)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北非的一個國家,首都是開羅,亦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該國在曆史上有着豐富的文化遺産和獨特的建築藝術,以金字塔和尼羅河而聞名。

埃及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埃字的首部是土(⼟字旁),尾部是愛(爫字旁),共由6畫構成。

據《康熙字典》記載,爫字旁是指四肢動物的爪子,代表着人類的活動。⼟字旁是土地的象形,表示大地,也可以引申為一個地方的名稱。

埃及的來源

埃及這個詞源于古代希臘語“Aigyptios”,意為“黑色的土地”,源于埃及的黑色泥沙,也用以描述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黑色沉積土。

埃及的繁體

埃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埃及」,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将埃及寫作「埃及」。

埃及的例句

1. 我計劃明年去埃及旅遊,參觀金字塔。

2. 這本書講述了埃及古文明的曆史。

埃及的組詞

埃及的組詞包括:埃及人、埃及文化、埃及曆史等。

埃及的近義詞

如果要尋找與埃及近義詞,可以考慮使用“古埃及”、“尼羅河文明”。

埃及的反義詞

埃及的反義詞可以是“非洲其他國家”或者“非埃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