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埃及的意思、埃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埃及的解釋

東北非國家,兼跨亞洲。臨地中海和紅海。蘇伊士運河穿越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60283萬(1994年)。首都開羅。氣候幹熱,沙漠廣布。尼羅河縱貫全境,谷地和三角洲以灌溉農業發達著稱。世界長絨棉主要生産國之一。非洲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世界文明古國。有金字塔等著名古迹。旅遊業興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埃及(Āi jí)是漢語對北非國家“Arab Republic of Egypt”的規範譯名,其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基本釋義

  1. 國名指代

    指位于非洲東北部、地跨亞非兩洲的國家,首都開羅。其阿拉伯語國名“مصر”(Miṣr)在漢語中統一譯為“埃及”,屬專有名詞音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地理特征

    世界最長河流尼羅河貫穿全境,境内分布撒哈拉沙漠和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與紅海)(《辭海》地理分冊)。


二、曆史與文化延伸義

  1. 古文明象征

    特指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Ancient Egypt),以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象形文字為标志,約存在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2. 漢語詞源考據

    “埃及”譯名最早見于清代《海國圖志》,由阿拉伯語經拉丁語轉譯而來,沿用為現代标準譯名(《世界地名譯名詞典》)。


三、現代國家屬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 中國地名委員會. 《世界地名譯名詞典》.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埃及”一詞的詳細解釋,結合詞源、地理、曆史與文化背景,可總結如下:


一、詞源與名稱含義

  1. 詞源演變

    • “埃及”的英文名“Egypt”源于古希臘語Aigyptos,而該詞又源自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語名Hikuptah(意為“普塔神靈之宮”)。
    • 阿拉伯語中,埃及被稱為مِصر(Misr),意為“土地”或“要塞”,是阿拉伯人入侵後對該地的命名,沿用至今。
  2. 本土與外來名稱對比

    • 古埃及人自稱其土地為Kemet(意為“黑土地”),指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肥沃土壤。
    • 希臘化時期後,外來名稱逐漸取代本土稱呼,形成今天的國際通用名稱。

二、地理與政治實體

  1. 地理位置

    • 位于非洲東北部,跨亞非兩洲,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西接利比亞,南鄰蘇丹,東北與以色列接壤。
    • 蘇伊士運河貫穿其東北部,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戰略地位重要。
  2. 現代國家

    • 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首都開羅,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亦廣泛使用。
    • 經濟以農業(長絨棉)、旅遊業(金字塔等古迹)和工業為主。

三、曆史與文化地位

  1. 文明起源

    • 古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公元前3100年由法老美尼斯統一,成為世界最早的中央集權國家之一。
    • 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多神信仰(如太陽神拉)聞名,對希臘、羅馬等文明影響深遠。
  2. 曆史變遷

    • 曆經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帝國統治,19世紀後受英法殖民影響,1953年成立共和國。
    • 文化層疊融合,先後經曆希臘化、基督教化、阿拉伯化,形成獨特的多元遺産。

四、其他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源考據、地理特征、曆史演變及文化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某一方向,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庵堂拔濟八角茴香八角帽襃譏襃賢不管不顧償補産後風癡獃炊爨疵玷村煞大龜誕谲幡灑剛鲠革文掴手過月豪氣未除鶴骨松筋黑籍冤魂讙樂劃粥割齑火環虎柝井公井裡制忌歲救火揚沸檻獸泠落零碎漏露拏堂判單泙湃平中品量牆皮牆鋪氣短熱昏任信三古三旨相公折腳铛衰孄霜柯談論探問覥顔同年生圖識晩磬文瀾五純五旅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