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剛梗 ”。剛強正直。《晉書·謝邈傳》:“ 邈 性剛骾,無所屈撓,頗有理識。”《魏書·遊肇傳》:“尚書令 高肇 ……以 肇 名與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賜,秉志不許, 高肇 甚銜之。 世宗 嘉其剛梗。”《新唐書·曹确傳》:“神策中尉 西門季玄 者,亦剛骾。”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魁制府》:“其剛鯁之氣時相發露,非近日模稜諸公所易及也。”
剛鲠(gāng gěng)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物性格特質的複合詞,具有鮮明的褒義色彩,主要含義如下:
指人性格剛強正直、不屈不撓,常用來形容堅守原則、敢于直言進谏的品格。其核心特質包含: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忠臣品格的評價:
《後漢書·黃瓊傳》:
“瓊隨父在台閣,習見故事。及居職,剛鲠有大節。”
(描述黃瓊為官剛直有氣節,見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史·趙鼎傳》:
“鼎為相,剛鲠質直,不畏強禦。”
(贊其不畏權貴的剛直品格,引自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剛直”“骨鲠”詞條
文獻依據:
“剛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質,其核心含義為剛強正直、不屈不撓。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強調性格中的剛毅與正直,常用來描述不畏權貴、堅守原則之人。例如《晉書·謝邈傳》提到“邈性剛骾,無所屈撓”,即指謝邈性格剛硬正直,不屈服于壓力。
字形變體
根據文獻記載,“剛鲠”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剛骾”“剛梗”等寫法,均為同義詞。例如《魏書·遊肇傳》中“世宗嘉其剛梗”,《新唐書·曹确傳》中“剛骾”均指同一特質。
文獻用例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剛鲠”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書面語或曆史類文本中,用以表達對傳統道德品質的推崇。需注意其語境偏向古典,使用時需結合具體場景。
“剛鲠”是一個承載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詞彙,側重描述人在道德與行為上的堅定不屈。
哀思如潮霸臣貝殼鞭牛並進補選饬躬遲魯此岸錯居大便獃況當家立計箪瓢陋巷凋匮複習撫稚官鑄好說話兒宏裕諱兵畏刑踐盟寄當歸擊節歎賞驚悚精心籍年錦肆積翫老奸巨滑龍胡之痛馬犀末宦木根南陳北崔喃喃細語逆變曲備雀忭擾動軟着陸三寸銀鈎商謎善遊者溺市闾失期市區視師暑寒暑來寒往澌渙四種縮自塌橘添增鐵胎題準聞教烏弓無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