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剛梗 ”。剛強正直。《晉書·謝邈傳》:“ 邈 性剛骾,無所屈撓,頗有理識。”《魏書·遊肇傳》:“尚書令 高肇 ……以 肇 名與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賜,秉志不許, 高肇 甚銜之。 世宗 嘉其剛梗。”《新唐書·曹确傳》:“神策中尉 西門季玄 者,亦剛骾。”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魁制府》:“其剛鯁之氣時相發露,非近日模稜諸公所易及也。”
“剛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質,其核心含義為剛強正直、不屈不撓。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強調性格中的剛毅與正直,常用來描述不畏權貴、堅守原則之人。例如《晉書·謝邈傳》提到“邈性剛骾,無所屈撓”,即指謝邈性格剛硬正直,不屈服于壓力。
字形變體
根據文獻記載,“剛鲠”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剛骾”“剛梗”等寫法,均為同義詞。例如《魏書·遊肇傳》中“世宗嘉其剛梗”,《新唐書·曹确傳》中“剛骾”均指同一特質。
文獻用例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剛鲠”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書面語或曆史類文本中,用以表達對傳統道德品質的推崇。需注意其語境偏向古典,使用時需結合具體場景。
“剛鲠”是一個承載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詞彙,側重描述人在道德與行為上的堅定不屈。
《剛鲠》(gāng gěng)是一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事情的困難和痛苦。形容處境艱難或遇到難題時的困擾和煩惱。
拆分部首和筆畫:《剛鲠》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刀部和魚部。刀部表示與武器相關的事物,魚部表示與魚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剛鲠》在《莊子·内篇·秋水》一節中首次出現。它是莊子一個寓言故事中的詞語,描述了一條魚被刺的痛苦經曆。
繁體:繁體字《剛鯁》保留了《剛鲠》的意思和意象,隻是字形上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剛鲠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刀部的橫畫會劃至魚部的上邊,以強調刺破魚體的過程。而現代寫法則将橫畫刀部和下邊的豎畫魚部分開。
例句:他面對工作上的剛鲠,從不退縮。
組詞:剛鲠心情、剛鲠問題、剛鲠困擾
近義詞:困境、難題、極限
反義詞:順利、輕松、解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