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邊幅。 明 沉榜 《宛署雜記·民風二》:“脩邊幅曰張志,又曰拏堂。”
“拏堂”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根據明代沉榜《宛署雜記·民風二》的記載,“拏堂”意為“修邊幅”,即注重儀表、整理衣容。該詞可能源于方言或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語境與用法
從文獻引用來看,“拏堂”可能用于描述對儀容的修飾行為,例如:“其人拏堂甚謹”(形容某人非常注重衣着整潔)。但因缺乏廣泛用例,具體語境需結合古籍或方言進一步考證。
補充說明
該詞未被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地方志類文獻獲取更詳細解釋。若需使用,需注意其古語或地域性特征,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宛署雜記》原文或咨詢方言研究資料。
《拿堂》是一個以台語音譯為漢字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吵鬧、紛擾”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喧嚣、吵鬧的場景。
《拿堂》這個詞的部首是“手”(扌)和“土”(土),一個是左手部首,一個是右手部首。拆分它的部首之後,可以便于記憶和理解這個詞的含義。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部首的“手”是3畫,部首的“土”是3畫,"拿"是5畫(3+5+4)=12畫。
"拿堂"這個詞是台灣地區特有的詞彙。它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台語方言,起初可能是用口語進行交流的,之後由于長期使用,逐漸成為常用的台語詞彙。
由于《拿堂》這個詞誕生于台灣,所以在傳統繁體字中并沒有對應的寫法。繁體中文會采用“喧鬧”、“紛擾”等相對通用的漢字表示其意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未出現《拿堂》這個詞彙,因為它是當代台語詞彙的産物。古時候人們可能會使用類似意思的漢字組合,比如“喧鬧”、“紛擾”等。
1. 這個集市太拿堂了,人聲鼎沸,非常喧鬧。
2. 放學時,學生們一擁而出,整個校園變得非常拿堂。
3. 小孩子們在遊樂園裡玩得拿堂,快樂的笑聲不斷。
1. 拿椅:指用來坐的椅子。
2. 拿花:指手握花卉的裝飾品。
3. 拿棒:指被拿在手中的長而細的器械。
1. 喧鬧:形容聲音高亢,嘈雜熱鬧的狀況。
2. 鬧市:指商業繁榮,人群喧鬧的市區。
3. 紅火:形容熱鬧、興旺的景象。
1. 安靜:相對于吵鬧,指沒有聲音或噪音的狀态。
2. 寂靜:相對于吵鬧,指極其安靜,幾乎沒有聲音的狀态。
3. 平和:形容甯靜和諧,沒有動蕩或喧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