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忌諱之年。《晉書·禮志下》:“ 穆帝 納後,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 王洽 曰:‘若有忌月,當復有忌歲。’”
“忌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種解釋方向,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該解釋來源于《晉書·禮志下》的典故:東晉穆帝納後時,因九月是“忌月”,大臣王洽提出“若有忌月,當復有忌歲”。這裡的“忌歲”指因特定禁忌而需要避諱的年份,常用于古代禮儀或曆法相關的讨論中。
部分詞典提到“忌歲”可拆解為“忌妒年齡”或“忌妒他人長壽”,但此用法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均較少見,可能屬于現代延伸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禮志》原文或古代禮制研究資料。
忌歲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迷信中認為某個年齡的孩子容易招來不祥之事而避免過壽的行為。
《漢語拆字字典》中将忌拆分為⺢(心)和必,歲拆分為⺺(月)和禾。共包含10個筆畫。
忌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迷信觀念。人們認為某個年齡的孩子容易惹來不祥之事,因此會采取一些措施來避免該年齡過壽。
忌歲的繁體字為「忌歲」。
在古代的寫法中,忌歲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一般認為,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書寫方式和字形略有差異。
1. 據說忌歲的原因是怕孩子遇到不幸。
2. 她忌歲的年齡是7歲,所以家人都特别小心照顧。
忌日、忌諱、忌妒、忌憚。
年歲
追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