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旨相公的意思、三旨相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旨相公的解釋

宋 王珪 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當時目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進呈,雲取聖旨;皇帝可否訖,雲領聖旨;退谕禀事者,雲已得聖旨;故以此稱諷之。見《宋史·王珪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旨相公”是一個源自中國宋代的曆史典故性成語,專門用來形容那些身居高位卻毫無主見、隻知機械執行上意、唯命是從的官員。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與核心特征:

    • 三旨:指“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這三個動作。
    • 相公:古代對宰相等高官的尊稱。
    • 合起來,“三旨相公”形象地描繪了這樣一類官員:他們在處理政務時,隻會向上請示皇帝的意見(取聖旨),然後照本宣科地向下傳達(領聖旨),最後向上彙報說已經照辦(得聖旨)。整個過程完全缺乏獨立思考、判斷和主動作為,僅僅是充當了傳遞皇帝旨意的“傳聲筒”或“橡皮圖章”。
  2. 曆史典故出處: 這個稱號特指北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珪(1019年—1085年)。據《宋史·王珪傳》記載,王珪在相位長達十六年,期間鮮有建樹。他處理政務的典型方式就是:

    • 上殿奏事時,先請示皇帝的意見,稱為“取聖旨”。
    • 皇帝表态後,他便說“領聖旨”。
    • 退朝後遇到相關官員詢問,則說“已得聖旨”。 這種唯唯諾諾、不敢承擔責任、隻求明哲保身的行為模式,被時人譏諷為“三旨相公”。這個稱號生動地刻畫了王珪為官圓滑、屍位素餐的形象。
  3. 語義特征與感情色彩:

    • 貶義詞: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是對官員不作為、無擔當、缺乏獨立人格和行政能力的尖銳諷刺。
    • 官僚主義象征:它成為了官僚體系中因循守舊、推诿塞責、唯上是從等弊病的代名詞。
    • 批判性:其核心在于批判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隻圖保住官位俸祿,對國家政務、民生疾苦漠不關心,将決策責任完全推給上級的官員。
  4. 現代用法與引申: 在現代語境中,“三旨相公”仍然被用來批評那些在領導或上級面前唯命是從、不敢提出不同意見、缺乏創新精神和責任擔當的領導幹部或管理人員。它警示為官者應恪盡職守,勇于任事,敢于擔當,而非僅僅做一個上傳下達的“應聲蟲”。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三旨相公”是一個曆史典故性成語,主要用于諷刺身居高位卻庸碌無為的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來源
    該成語出自《宋史·王珪傳》,指北宋宰相王珪。他在任期間(執政至宰相共十六年)不主動獻策,僅機械執行皇帝旨意,被時人譏諷為“三旨相公”。

  2. 行為表現
    其“三旨”具體指:

    • 上朝時稱“取聖旨”(請示皇帝);
    • 皇帝決策後稱“領聖旨”(接受命令);
    • 退朝後稱“已得聖旨”(向下傳達)。
      這種态度被評價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3. 曆史評價
    王珪雖位居宰相,卻因缺乏政治建樹,被視為庸碌官僚的代表。《宋史》記載他“無所建明,率道谀将順”,即一味逢迎順從,無獨立見解。

  4. 現代意義
    該成語現用于批評官僚體系中缺乏主動性、唯命是從的官員,帶有貶義色彩,常與形式主義、不作為等現象關聯。

示例用法:

“這位領導被私下稱為‘三旨相公’,隻會傳達上級指示,從無實際舉措。”

若需進一步了解王珪的生平或宋代官僚制度,可查閱《宋史》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不忍釋保殖包準兒八音聯歡碑本本本主義标書筆箭蔽美兵場閉歇察辨傳神阿堵椎胸跌足醋栗黛潑二不溜子風塵之聲鳳管鸾笙風調雨順否屈勾使歸誠骨瘦形銷诃罵惶撓繭栗犢腳地京口精審金介九緯坎鼓轗轲款緻爛肉流風遺俗流痞涖政門幹歐瞻樵甿切玉刀清溜勤虔仍是榮稱傷俘施醫壽桃雖說天氣圖天足渭陽之情文風不動誤亂五虛六耗相刃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