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修道者的形貌氣質。 前蜀 貫休 《遇道者》詩:“鶴骨松筋風貌殊,不言名姓絶榮枯。”
“鶴骨松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è gǔ sōng jīn,主要用于形容修道者超凡脫俗的形貌氣質,常帶有清瘦、堅韌、飄逸的意象。
字面解析
引申含義
成語多用于描繪修道者、隱士或文人雅士的氣質,強調其超然物外、不慕榮華的品格,如詩句“鶴骨松筋風貌殊,不言名姓絕榮枯”(前蜀·貫休《遇道者》)。
用法與結構
相關擴展
部分資料提及該成語描述“身體輕盈柔軟”(如),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不符,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以權威出處為準。
《鶴骨松筋》是一個成語,形容人體骨骼輕盈,筋骨松弛的狀态。它比喻人的身體柔軟輕盈,機敏靈活。
《鶴骨松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骨、木和竹。它共含有15劃。
《鶴骨松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南史·範曄傳》中有“鶴骨松筋”一詞的記載。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身體輕盈柔韌,引申意義上又表示人的機敏聰慧。
《鶴骨松筋》的繁體寫法為「鶴骨松筋」。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隨着時代變遷而變化。關于《鶴骨松筋》這個成語的古時候寫法沒有确切的資料記載。
他練習瑜伽,身體柔軟得像一條鶴骨松筋。
組詞:輕盈、柔軟、機敏、靈活、鳥骨、竹筋。
近義詞:身輕如燕、迅捷敏捷、骨骼輕巧。
反義詞:笨重、僵硬、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