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賢”。嘉獎賢人。《晉書·天文志上》:“南鬥六星,天廟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賢進士,稟授爵祿。”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夫襃賢崇德,千載彌光;尊本敬始,義隆自遠。”
襃賢(bāo xián)是漢語古語詞彙,由"襃"和"賢"兩個漢字構成。從《漢語大詞典》考據,"襃"為"褒"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作"衣博裾",後引申為"嘉獎、稱贊";"賢"指德才兼備之人,《玉篇》注為"有善行也"。二字組合表示"表彰賢德之士",常見于古代政令文書與曆史典籍。
《漢書·武帝紀》載元朔元年诏書"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其中"進賢"與"襃賢"同屬薦舉賢才的官方行為。唐代杜佑《通典·選舉典》記載漢代舉薦制度時,多次出現"襃賢良""旌孝悌"等并舉句式,印證該詞在古代人才選拔制度中的特定用法。
在語義演變方面,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将"襃賢"歸入《帝王部·旌表門》,說明其詞義已從具體薦舉行為擴展為泛指對賢德者的官方表彰。清代《康熙字典》引《正字通》強調"凡言襃者,皆謂揚其美也",從訓诂學角度确立了該詞的褒揚性質。
“襃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襃賢”同“褒賢”(),意為嘉獎賢人,其中:
字義擴展
建議:若需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莊子·徐無鬼》等文獻。
闇聾保抱把穩碧海舍人碧氣不見棺材不落淚骖仆參燮長寝差強人意赤襁舛殊賜名大智如愚點絳唇遞加東風馬耳鵝管石發炎奮首斧木付任杠夫寡誠官局緩緩幻視簡畀奸猖簡試郊享駕馭家谕戶曉機省摳字眼兒浪籍樂于離婦麥隴門合密法逆事千金裘傾風青儀囊穹冥曲縣塞塵三大運動散行聲情説義四山五嶽素冰蘇秦素虬晩暮微阙五彩戲銷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