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品評;衡量。《舊唐書·李峤傳》:“每道所察文武官……皆須品量才行,褒貶得失。” 明 宋濂 《送鄧貫道還雲陽序》:“或講論道德性命之奧,或品量古今人物之盛。”
(2).為品味、品嘗。《老殘遊記》第九回:“ 子平 連連欠身道:‘不敢。’亦舉杯來詳細品量。”
“品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品評衡量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評價、比較和判斷。例如《舊唐書·李峤傳》提到“品量才行”,即通過衡量才能和德行來選拔官員。明代宋濂的《送鄧貫道還雲陽序》中“品量古今人物之盛”,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品味、品嘗
側重對事物的細緻體驗與鑒賞。如《老殘遊記》第九回中“舉杯來詳細品量”,即通過品茶來感受其風味。現代用法中也可指對産品(如電子設備)質量的評估。
“品”字本義為“種類繁多”,後衍生出“區分等級、評判”的含義(如古代官員九品制),與“量”結合後,更強調通過衡量與體驗來判定事物的層次或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老殘遊記》等原著。
品量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評判和衡量事物的質量和價值。品指物質或事物的性質和品質,量指事物的大小、多少或程度。
品量的部首是口(Kǒu)旁,表示與口有關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品量源于古代的《說文解字》。字源解釋為米沸出酒,若品沸度就是酒質的好壞。後來引申為衡量事物品質的意思。
品量的繁體字形态為「品量」。
在古代,品量的字形稍有變化。漢字「品」在古時候的寫法為「㣺」,口旁上面多一橫。漢字「量」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糧」,與現代寫法有較大差異。
1. 這家餐廳的菜肴品質很高,口感也非常好。
2. 在購買商品時,要仔細研究品量,以免上當受騙。
- 品味:品嘗和體驗食物或藝術品時的味覺和感受。
- 品德: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
- 衡量:評價和比較事物的好壞。
- 品質:指物體或人的質量、性質和特點。
近義詞:素質、水平、品級、質量。
反義詞:低劣、劣質、差、次、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