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襃譏的意思、襃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襃譏的解釋

亦作“褒譏”。贊揚或批評。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六:“ 任香谷 宗伯常言其鄉老宿 芮先生 者,專心制義,自總角至白首,凡六十年,手不停批,褒譏得失。” 章炳麟 《<韻文集>自叙》:“昔王澤竭而《詩》不作,《春秋》經世稱道,行事始詳, 定 哀 多隱,褒譏亦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襃譏(bāo j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襃”(同“褒”)和“譏”兩個單字構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本義解析

    • 襃(褒):意為贊美、稱揚,如《說文解字》:“襃,衣博裾也”,引申為嘉獎。
    • 譏:指批評、指責,如《廣雅·釋诂》:“譏,譴也。”

      合而為“襃譏”,指對人或事物同時包含贊揚與批評的雙重評價,類似現代漢語中“褒貶”或“毀譽參半”之意。

  2. 引申用法

    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文論或史評,體現辯證的評判态度。例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論史須持襃譏之公”,強調評價需兼顧正反兩面。


二、用法與語境分析

  1. 語體特征

    屬書面雅言,多見于古典文獻、史論或評論文體,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但“褒貶”一詞仍保留其核心語義。

  2. 經典用例

    • 《後漢書·班固傳》注引:“固文贍而事詳,若襃譏不謬,庶幾史筆。” 此處指史家筆法需兼具揚善與砭弊。
    • 宋代朱熹《論語集注》:“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蓋因其襃譏明而是非定。” 強調通過褒貶确立價值标準。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襃譏”詞條,釋義為“表揚和批評;褒貶”。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分别注解“襃”“譏”二字的本義及引申脈絡。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明确其複合詞屬性及使用語境。
  4. 《文史通義》(章學誠):提供曆史文論中的實際用例。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權威紙質出版物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襃譏”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同“褒譏”,意為“贊揚或批評”。其中“褒”指表揚、稱贊,“譏”指批評、指責,合起來表示對事物或行為的肯定與否定評價并存。

結構分析:

古籍引證:

  1.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中提及“褒譏得失”,指對文章的優缺點進行評判。
  2. 章炳麟在《<韻文集>自叙》中以《春秋》為例,說明“褒譏”帶有隱晦表達的特點,暗含史書筆法的含蓄性。

現代使用: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日常口語中較少見,可替換為更常見的“褒貶”“評說”等詞。其古雅色彩適合書面化表達,如“學者對曆史人物的功過常需褒譏并陳”。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茶馀客話》《韻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讀白鶴翎棒槌參拍赤子雠戰牀屋毳布大道曲道任邸店嫡母定亂扶衰鬥朋恩化犯渾風猋黉門鴻妖黃蒼蒼黃帕浣染花凇彙次谏臣腳邊路交引庫揭瓴介鳥汲縣冢浚導闚伺鯪鱧廪廪離鄉背土陸池蓮鹵子茂績濛汗鳴和鸾明瓦内豎朋好豾貍洽比清風子青澒器杖三巡灑涕神搖目奪史臣師谟適莫水齧束縮束系填引委練蟹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