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重午的意思、重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重午的解釋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舊時稱端午。也作“重五”

詳細解釋

指重五。 宋 李之儀 《南鄉子·端午》詞:“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宋史·劉溫叟傳》:“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 清 王應奎 《箬包船紀事》詩:“重午暨中秋,廟門搴靈旗。”參見“ 重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重午(chóng wǔ)是漢語中對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古稱,其含義可從字源、民俗及文化演變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1. “重”與“午”的涵義

    “重”表重複、重疊;“午”為地支第七位,對應農曆五月(午月)。因五月初五為雙重“五”日,故稱“重午”或“重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午”為“啎也,五月陰氣逆陽,冒地而出”,暗合陰陽交替的節氣特征。

  2. 時間指向

    古代以幹支紀年,“午月”即五月,初五為“午日”,雙午疊加稱“重午”,明确指向端午節的日期。


二、民俗文化内涵

  1. 驅邪避疫

    古人認為五月陽氣極盛易生疫病,遂形成挂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2. 龍舟競渡

    南朝梁代宗懔記載:“是日競渡,采雜藥。” 後與屈原傳說結合,成為紀念活動。北宋《東京夢華錄》詳述宮廷“重午”龍舟盛況。

  3. 飲食象征

    角黍(粽子)為祭奠屈原的節令食品,西晉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三、名稱演變與文化傳承

  1. 别稱關聯

    “重午”與“端陽”(午月為陽氣之端)、“天中節”(五月五日太陽居中天)等别稱并存,反映古人對自然節律的認知。

  2. 文獻傳承

    南宋《夢粱錄》記:“五月五日天中節,又曰‘重午’。” 明清方志多沿用此稱,如《萬曆嘉興府志》載“重午作龍舟競渡”。

  3. 現代意義

    作為端午節古稱,“重午”承載了避穢、敬祖、團結等文化基因,2009年“端午節”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強化其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宗懔《荊楚歲時記》(湖北人民出版社注釋本)
  3.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華書局校注本)
  4. 周處《風土記》(輯錄于《玉函山房輯佚書》)
  5. 陳元靓《歲時廣記》(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6. 吳自牧《夢粱錄》(浙江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7. 《萬曆嘉興府志》(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官網(ich.unesco.org

網絡擴展解釋

“重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指代端午節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因“午”在幹支中屬陽火,五月初五為“雙午”,故稱“重午”或“重五”。例如: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

  2. 古語中的時間概念
    少數資料提到“重午”可指正午時分,或比喻事情的關鍵時刻(如),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三、其他名稱與關聯

端午節在不同地區或文獻中也被稱為“端陽節”“浴蘭節”“女兒節”等。

四、發音與結構

現代語境中,“重午”主要指端午節,建議優先采用此釋義;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曆史文獻(如、6)。

别人正在浏覽...

哀王孫瘢胝避時逋逃薮不由谄笑撐門戶崇飾此際摧抑登來雕談邸舍地頭地腦締約國東馳西擊對立統一規律二朋放屁辣臊分勢扶持稿底官屬孤村哄逗紅繩系足紅銅豢養戢藏基層進辇刻絲镂金錯彩賣功缦帛蠻腰冒恩内當家蟠根錯節平緩平獄栖皇岐陽之蒐讓叙容庇三殿駛景霜苞霜娥說閑話肅恭歲月峥嵘俗籠踏撬天授條呈未達一間微學銜棰香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