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嚼子與馬鞭。 漢 焦贛 《易林·艮之夬》:“驥窮鹽車,困於銜箠。”
(2).馬鞭相接。謂車馬往來不絕。《新唐書·鄭元鑄傳》:“且 唐 有天下,約可汗為兄弟,使馹銜箠於道。”
“銜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本義
指馬嚼子與馬鞭的組合。“銜”為馬匹口中的嚼子,用于控制方向;“棰”即鞭子,用于驅策。例如:漢·焦贛《易林·艮之夬》中“困於銜箠”即用此意,形容馬匹受制于工具而不得自由。
引申義
引申為車馬往來頻繁的場景。如《新唐書·鄭元鑄傳》提到“馹銜箠於道”,描述驿道上車馬絡繹不絕的景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易林》《新唐書》等文獻。
銜棰(xián zhuī)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銜和棰。下面将對它們進行拆分、解釋和相關用法的介紹。
銜(攵 + 鹹)中的攵為左右結構的部首,出自象形字“攴”,表示敲打的意思;鹹(口 + 八)中的口為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口字旁。
棰(木 + 隹)中的木為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木字旁;隹為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小鳥。
銜棰的來源複雜多樣,既有曆史文獻的記載,也有民間傳說的影響。一種說法是,銜棰普遍用來描寫古時候貴族巡視、警戒的景象,其中銜表示抱在手中、牽引的意思,棰表示用來敲打、擊打的器具。另一種說法是,銜棰源自古代祭祀儀式中牲畜牽引和擊打的方式,後被引申為任何背負責任、執行任務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銜棰的寫法為「銜槌」,可以看到字形上的一些差異,如銜的金屬感和棰中槌頭的形狀略有不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發展變遷豐富多樣。銜棰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對銜的解釋中使用的寫法是「衘」。而對于棰這個字,古時候往往用「槌」來表示。
銜棰的使用場景非常廣泛,適用于多種不同語境。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肩負着護國安民的責任,銜棰前行。
2. 森林巡護員手持銜棰,保護着珍稀野生動物的栖息地。
3. 曆史上,勇士們常常以銜棰為信仰的象征。
與銜棰有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銜接、棰擊、銜環、銜命、棰鳴
近義詞:持槌、執鞭、舉旗、指揮
反義詞:束手、無所事事、不負責任、放任自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