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周成王 在 岐山 南面的一次大規模狩獵活動。《左傳·昭公四年》:“ 周武 有 孟津 之盟, 成 有 岐 陽之蒐。” 杜預 注:“ 周成王 歸自 奄 ,大蒐于 岐山 之陽。” 楊伯峻 注引《國語·晉語八》:“昔 成王 盟諸侯于 岐 陽。”亦省作“ 岐蒐 ”。 唐 王勃 《九成宮頌詞》:“駕掩 岐 蒐,禮高 秦 望。”
“岐陽之蒐”是一個源自曆史事件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岐陽之蒐”最初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舉行的大規模狩獵活動。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周武有孟津之盟,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注解為周成王從奄地返回後,在岐山南面組織了一次盛大的狩獵。這一活動不僅是軍事演練,也是周王朝展示權威、會盟諸侯的重要儀式。
需特别指出,部分現代詞典(如百度漢語)曾錯誤地将“岐陽之蒐”解釋為“形容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女性”。這一釋義缺乏曆史依據,屬于訛傳,正确含義應以曆史文獻為準。
如今,該詞多用于強調對人才的重視與選拔,尤其在文化、學術或企業管理領域,常借古喻今,倡導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
《岐陽之蒐》是一部古代文學作品,通常指的是《岐陽雜俎》。該書是我國漢代文學家劉向所撰寫的一部雜集文集,内容涉及文學、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岐陽之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岐(月字旁,月字形狀),陽(太陽字旁,太陽形狀),之(人字旁,人形狀)。
《岐陽之蒐》的拆分總共需要8個筆畫。
《岐陽雜俎》的名稱源于劉向的字“岐陽”。岐陽是劉向的字,一般認為他在家鄉岐山附近渡過了他的晚年時光。
《岐陽之蒐》繁體字為《岐陽之蒐》。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古時候《岐陽之蒐》的“岐陽”部分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來說差别不大。
在《岐陽之蒐》中,劉向以獨特的文風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
- 蒐集(sōu jí):指收集、聚集。
- 雜俎(zá zǔ):指集合了不同内容的文集。
- 文學(wén xué):指以文字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藝術形式。
- 文集(wén jí):指收集不同作者的作品而形成的書籍。
- 文庫(wén kù):指保存各類書籍文獻的地方。
- 散文(sǎn wén):指以抒發思想感情為目的,適合口頭朗讀或演講的文學體裁。
- 散文:與《岐陽之蒐》相對的一種文學體裁。
- 綜合(zōng hé):與《岐陽之蒐》所包含的雜集文集類似,但強調内容的廣泛和包容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