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納逃亡者的地方。語本《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世說新語·假谲》“ 陶公 自上流來赴 蘇峻 之難”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中書令 庾亮 以元舅輔政,欲以風軌格政,繩禦四海,而 峻 擁兵近甸,為逋逃藪。” 明 黃瑜 《雙槐歲鈔·妖僧扇亂》:“自中官崇尚釋氏,為奸兇逋逃藪。”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桌子的跳舞》:“文藝是生活戰鬥的表現,決不是沒中用者、怠惰者的逋逃薮。”
逋逃薮(bū táo sǒ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藏匿逃亡者或罪犯的處所,引申為包庇惡人、聚集禍患的地方。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析:
逋逃
“逋”本義為逃亡、拖欠(如“逋客”指逃亡的人,“逋債”指欠債),《說文解字》釋為“亡也”。“逃”即逃跑。“逋逃”合用指逃亡的罪人或流亡者,如《尚書·費誓》載“馬牛其風,臣妾逋逃”,指奴隸逃亡。
薮
原指水草茂密的湖澤,《說文解字》釋為“大澤也”。先秦文獻中常比喻人或物聚集之所(如“盜薮”指盜賊聚集地),如《國語·鄭語》雲“薮,物之歸也”。
合成詞義
“逋逃薮”即逃亡者藏匿的聚集地,強調庇護所屬性,含貶義。如《北史·爾朱榮傳》載:“(爾朱榮)占據并州,招聚逋逃,為天下薮澤。”
《晉書·慕容超載記》:
“(慕容超)納逋逃之薮,縱豺狼之貪。”
此處指收容逃亡者,喻包庇惡行。
《宋書·武帝紀》:
“(盧循)結聚逋薮,陵暴江湘。”
“逋薮”為“逋逃薮”的簡寫,指叛軍據點。
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唐末藩鎮各擅土宇,多納亡命為逋逃薮。”
描述割據勢力收容亡命之徒。
古代法律嚴懲藏匿逃亡者。如:
“藏匿逃亡者,減罪人一等論處。”
表明“逋逃薮”的非法性。
設“窩藏逃軍”罪,凡藏匿逃亡士兵者杖刑。
此類律法強化了“逋逃薮”的負面含義,使其成為社會秩序破壞的象征。
詞彙 | 含義 | 差異點 |
---|---|---|
逋逃薮 | 專指藏匿逃亡者的處所 | 強調聚集性與庇護功能 |
淵薮 | 泛指人或物聚集的根源 | 中性詞(如“罪惡淵薮”) |
巢穴 | 盜匪藏身地 | 側重物理空間 |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如:
參考資料
“逋逃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逃亡者或逃避現實的人聚集的地方。其中,“逋逃”意為逃亡,“薮”指人或物聚集的場所,合起來即“逃亡者的藏身之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彪形别疏秉耕蔔年朝烏春芽錯違大紅大紫返場訪募奮擊奮意負郭田覆講高隆鼓膜合皂闳豁浣花溪環連滑魚貨梯箋布奬挹鞯辔僭恣較能禁暴靜亂旌旛迥異濟貧院勞乏累稔樂融融綸掖旅泊麻鞋迷留目亂名第默契木匠帶枷納質陪禮蓬茅搒童憑重普浃謙良棄惡從善圻父濡須塢生聚教訓吐番頽沒王庾鄉梓鮮希謝公箋亵器攜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