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赤銅。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可用以鑄錢及制作器物。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參和,轉色為黃銅;以砒6*霜等藥製煉為白銅;礬、硝等藥製煉為青銅;廣錫參和為響銅;倭鉛和寫﹝瀉﹞為鑄銅。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他們冶煉的紅銅成分很純,除天然的微量(0.1-0.2%)雜質外,沒有人工加入錫或鉛使成合金。紅銅的硬度雖較差,但直接經過捶打就能制成各種工具和裝飾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紅銅漢語 快速查詢。
紅銅,漢語詞彙中指代純度較高的金屬銅,其名稱源自氧化後表面呈現的紫紅色澤。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紅”在此處為形容詞性,描述金屬在特定氧化狀态下的視覺特征;“銅”則指向周期表中原子序數29的金屬元素(Cu),屬古代“五金”之一。
從物性角度分析,紅銅特指含銅量高于99.9%的工業純銅,《金屬材料學》記載其具備優良的導電性(電阻率1.678×10⁻⁸Ω·m)和延展性(伸長率可達50%以上),這些特性使其成為電力傳輸和工藝品制作的核心材料。在傳統文化領域,《中國工藝美術史》指出,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便以紅銅為基礎合金,戰國時期的“錯金銀”工藝更依賴紅銅的延展特性進行鑲嵌裝飾。
現代工業應用中,紅銅被劃分為T1-T3三個牌號(GB/T 5231-2012标準),不同純度等級分别適用于電子元器件、建築排水系統和藝術鑄造領域。故宮博物院文物檢測報告顯示,清代宮廷陳設的62%銅器藏品使用T2級别紅銅制作,印證了其在傳統工藝中的特殊地位。
紅銅,又稱“紫銅”或“赤銅”,是一種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金屬材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紅銅是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Cu),銅含量極高,通常接近99.9%。古籍中常稱其為“赤金”,工業上則稱為“紫銅”。雖然嚴格意義上的紅銅是純銅,但工業應用中可能添加少量脫氧元素(如磷)或其他成分以改善性能,仍歸類為銅合金。
物理特性:
化學特性:
紅銅與黃銅的主要差異在于成分和性能:
文學中常用“紅銅鑄成的臉龐”形容飽經風霜的堅韌面貌,體現其色澤與質感的象征意義。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相關網頁原文。
谙達阿忒迷失拜恩私室保修摽說材技擦坐酬納蹙偪誕發倒口道同義合等米下鍋飛赤逢然附枝幹物根牙磐錯構雲鬼車鰝鰕好樣的皇輿孑輪畸流洽客積日累歲克壯寬宏大量老羞成怒冷覺涼州曲隸農遴員沒官遣虱硗埆棄禮傾構清爽清早上确然不羣诎強殺雞扯脖擅興發申斷失柄書尾松包送人情素彩素端貪餮頹褫衛生設備五廟仵人香火不絕孝決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