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瘢胝的意思、瘢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瘢胝的解釋

疤痕和趼子。 宋 蘇轼 《石鼓歌》:“古器縱橫猶識鼎,衆星錯落僅名鬥。模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瘢胝”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ān zh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疤痕和老繭(趼子)的統稱。其中,“瘢”指皮膚創傷或疾病愈合後留下的痕迹(如疤痕),而“胝”特指因長期摩擦或勞作形成的厚皮(即老繭)。兩者結合後,常用于描述物體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狀态。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石鼓歌》:“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猶能辨跟肘。”詩中用“瘢胝”比喻石鼓表面因年代久遠而出現的模糊磨損痕迹,如同人皮膚上的疤印和繭子。

  3. 字形與結構

    • 瘢:半包圍結構,部首為“疒”(病字旁),本義與傷病相關。
    • 胝:左右結構,部首為“月”(肉月旁),原指手足因摩擦産生的厚皮,如“胼胝”(俗稱老繭)。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瘢胝”,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用于形容物體或皮膚表面的粗糙、斑駁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宋代文學研究資料或《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瘢胝

瘢胝(bān zhī)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體上的疤痕或瘢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瘢胝由兩個部首組成:疒(疔部)和CD部。它擁有13個筆畫。

來源

瘢誌是在1991年《現代漢語大詞典》中首次出現的,具體的來源和出處沒有詳細記載。

繁體

瘢誌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瘢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瘢誌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是具體的信息沒有詳細記載。

例句

他的手臂上有一個瘢痕,是小時候跌倒後留下的。

組詞

瘢痕、瘢痕脫失、瘢痕組織、瘢痕憩室、無瘢痕擡高皮瓣、瘢痕性牙龈萎縮、瘢痕收縮

近義詞

疤痕、瘢痕

反義詞

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