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ree captive animals;set the animals free]∶把捉住的野生動物放掉
(2) [(of Buddhists) buy captive fish or birds and set them free]∶特指信佛的人為發善心、積陰德而把别人捉住的活鳥、活魚等買來放掉
(1).把捕獲的小動物放掉。慈悲為懷者視放生為善舉。《列子·說符》:“ 邯鄲 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 簡子 , 簡子 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 簡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議》:“予嘗見丞相 荊公 喜放生,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洪由義》:“性慈善,喜放生。暇時坐 黃河 畔,見漁人起網,凡所棄小魚細蝦,暨螺蚌之屬,悉拾之投于水中。”《花城》1981年第3期:“都是爸爸,媽媽從農貿市場買來的二元半一斤的田雞給放生了。”
(2).猶言給予活命。《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 越 ( 薳越 )飛馳出關,遙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齊下手,将 訥 ( 皇甫訥 )擁入關上。 訥 詐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郭壽 《迷路記》:“救她兩條命,抛兒舍女誰忍心,為的是放生。”
(3). 北齊 處理死囚方式之一。《隋書·刑法志》:“帝嘗幸 金鳳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編籧篨為翅,命之飛下,謂之放生。墜皆緻死,帝視以為歡笑。”
(4).方言。謂中途把别人丢開。《海上花列傳》第三八回:“ 樸齋 嗔責 阿虎 道:‘耐膽倒大哚!放生仔哩,轉來哉!’”
放生指将捕獲的動物釋放回自然的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放意為"解除約束,使自由";生指"生命"。合稱指人為幹預使生物重獲自由的行為。此釋義源于漢語詞彙的直義組合,強調對生命的主動釋放。《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釋放已捕獲的動物,使其回歸自然" 。
佛教實踐的核心概念:放生與"不殺生"戒律直接關聯,被視為積累功德、培養慈悲的重要方式。《佛學大辭典》指出其本質為"止殺護生",通過釋放生命體現衆生平等的教義 。漢傳佛教典籍《梵網經》更将放生列為"菩薩戒"内容之一。
生态倫理延伸:現代語境下,放生衍生出維護生物多樣性、尊重自然規律的生态意義。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确規定放生活動需"選擇適宜栖息地,避免破壞生态平衡"(中國政府網,2021修訂版)。
科學性原則:不當放生可能導緻物種入侵或疾病傳播。中國科學院《科學放生指南》強調需滿足三條件:
法律邊界: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非法放生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或造成生态損害者,将承擔刑事責任(中國人大網,2020司法解釋)。
http://www.issas.ac.cn/kxcb/kpwz/202204/t20220415_6423996.html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2/56c59a4f9e244162b6e0fc7d0d6d0f3b.shtml
“放生”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放生”指将捕獲的動物放歸自然的行為,尤其指佛教信徒出于善心購買被捕捉的魚、鳥等生物後放生。這一行為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慈悲精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5、8)。
阿奶安國富民跋山涉川本房冰舞長袍趁打夥稱警闖關東黨庠鬥絕一隅鹗睨反哺放蕩不羁飛遯風格赴節服玉詭輝憾怆翰劄好大和直僭詞急濬靜郭君鯨鏗金鐀旌賢考詳拉殺楞木離合草林菁籠篰鸾雞茅寮民數木公募款内苑竊黃任出任勢乳糜三翻四覆色授魂與上幹上天入地式假詩朋酒侶手舞足蹈桃蕊溫潔窩伴寤辟吳王遐舉脅肋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