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舞足蹈的意思、手舞足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舞足蹈的解釋

[dance for joy] 手臂和雙足皆在揮舞跳動的樣子。形容情緒高漲到極點

當下劉姥姥聽見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得手舞足蹈起來。——《紅樓夢》

詳細解釋

(1).舞蹈時配合樂曲,兩手舞動雙足跳動。後多用以形容心情高度興奮、用動作來表達的狀态。語本《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南朝 宋 劉彧 《白紵篇·大雅》:“在心曰志發言詩,聲成于文被管絃。手舞足蹈欣泰時,移風易俗王化基。”《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贻書》:“那此奴僕,因家主得了官,一個個手舞足蹈,好不興頭!”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五章:“‘勝利啦!同學們,咱們勝利啦!’同學們手舞足蹈地幾乎要互相擁抱了。”

(2).指朝儀中臣下的拜舞。《舊唐書·王方慶傳》:“比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陪預朝會,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 唐 李迥秀 《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手舞足蹈方無已,萬年千歲奉薰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舞足蹈"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如下詳細解釋:

一、字面拆解與基本釋義

  1. 字義分析

    • 手舞:雙手揮舞擺動。
    • 足蹈:雙腳跳躍踏地。

      綜合字面意為"手腳并用地舞動跳躍",直觀描繪人因極度興奮而全身動作的狀态。

  2. 現代詞典定義

    形容人因極度喜悅、興奮或激動而失去常态,情不自禁地做出跳躍、揮動等動作。

    來源: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釋義。


二、典故溯源與權威釋義

  1. 曆史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毛詩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來源:《毛詩序》(《詩經》研究經典文獻)。

  2. 權威辭書注解

    • 《漢語大詞典》:指極度高興時手腳舞動的狂喜狀态。
    • 《辭海》:形容喜極忘形的動作表現,屬中性偏褒義詞彙。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1. 典型語境

    • 褒義場景:如"聽到奪冠消息,他高興得手舞足蹈"。
    • 中性描述:文學中表現人物狂喜狀态(例:《紅樓夢》中劉姥姥逗樂衆人時的反應)。
    • 偶含貶義:形容得意忘形(例:"不過得些小利,便手舞足蹈起來")。
  2. 情感強度

    強調情緒超出語言表達極限時的肢體釋放,情感濃度高于"興高采烈""喜笑顔開"等詞。


四、近義與反義詞彙

近義詞 反義詞
歡天喜地 垂頭喪氣
欣喜若狂 黯然神傷
載歌載舞 呆若木雞

五、文化延伸

成語凝結中國古代"樂舞表情"的傳統認知,《禮記·樂記》載"歌詠其聲,舞動其容",印證肢體語言作為情感終極表達的文化根源。

來源:《禮記·樂記》(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注:因未提供可驗證的真實引用鍊接,本文來源标注均采用權威出版物名稱,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手舞足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ǒu wǔ zú dǎo,主要用于形容人因極度高興而手腳舞動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孟子·離婁上》
    最早見于孟子對“樂”的論述:“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2. 《詩經·周南·關雎·序》
    另一說源自此處:“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三、用法與語境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文引用,可參考《孟子》《詩經》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杆兵擺擂枱暴人北固山逼辱沖鋒隊純和電光石火都廁端端正正二迹風禾盡起高張構合句萌歸移黃道帶黃生借書說牋天解果節旄劫剽界線節夜記懷井竈鞠讻款谒老鼠憐拯骊靬淩突龍文濛汜甯内喏喏破面鬼遷方啓行欽工柔武砂裡淘金商埠煽行盛景順昌之戰黍觞速駕夙夜挺秀偷曲讬植绾錯完竣完美無缺烏嗥悟慧無徵洗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