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心不安。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靖康 初貶 邵陵 。始發自 長沙 ,愒一長亭。方坐,忽有類鴉鴿從房中飛掠吾身過者。時亦以為怪,跡其蹤,乃在堂中後空舍而倒懸,則知其為伏翼矣,大為之憾愴。”
“憾怆”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憾怆”由“憾”和“怆”組成,分别表示遺憾與悲傷。整體形容内心深切的遺憾、痛苦與傷感。
該詞多用于表達對逝去事物或情感的複雜情緒,例如:
宋代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曾用“憾怆”描述貶谪途中的感傷:“大為之憾怆”,體現因際遇突變引發的哀痛與不安。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語境中的延伸含義,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憾怆(hàn chuàng)是一個常用于描述内心感受的詞語,表達了對事物無奈、悔恨或失望的情感。
憾(hàn)是由“心”和“感”組成,部首為“心”,總計10畫;怆(chuàng)是由“心”和“創”組成,部首為“心”,總計8畫。
憾怆源于古代漢語,起初寫作“悍怆”,意為勇敢而傷感。後來,隨着語言演變,逐漸演化為現在的寫法。
憾怆的繁體寫法為「悍怆」。
在古代漢字中,憾用的是「感」的上半部分,而怆則用了「忄」「創」的舊字形。
他對自己曾經的決定感到憾怆不已。
憾怆的常見組詞有:憾事、憾事如山、怆然若失等。
憾怆的近義詞有:遺憾、失望、傷感。
憾怆的反義詞有:欣喜、滿足、開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