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籠和小竹簍。《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二年》:“商人買茶,貯于籠篰,官為抽盤第敍收息訖,批引販賣,歲入百萬緡以進禦。”
“籠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竹制的容器,具體解釋如下:
“籠篰”指竹籠和小竹簍,常用于儲存或運輸物品。其中:
該詞在《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二年》中有明确記載:
“商人買茶,貯于籠篰,官為抽盤第敍收息訖,批引販賣,歲入百萬緡以進禦。”
意為商人将茶葉存放在竹籠和竹簍中,官府通過抽稅獲利後,再批準販賣。
宋代茶葉貿易興盛,“籠篰”作為儲運工具,可能與當時的稅收制度相關。官方通過檢查這些容器中的貨物來征收稅款,反映了古代商業管理的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續資治通鑒》原文或古代商貿文獻。
《籠篰》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用竹或木條編織而成的籠子。
《籠篰》的部首是⺮(竹子的部首),共有11個筆畫。
《籠篰》一詞最早見于《古文觀止》。在古代,人們使用籠篰來捕捉小動物、儲存物品或裝載食物。
《籠篰》的繁體字為「籠篰」。
在古時候,「籠篰」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籠篰」為例,「籠」字的上方有個亡字頭,表示與風息木關系密切。而「篰」字在木專旁下方則有字頭「甫」,表示在木頭裡藏着實物。
1. 祖先們常用籠篰來捕捉鳥類。
2. 農民将果實裝在籠篰中,便于攜帶。
1. 籠罩:形容一種封閉或覆蓋的狀态。
2. 篰網:用篰子編成的漁網。
3. 縛籠:指用籠子将動物或人困住。
1. 籠子
2. 籠器
3. 籠筐
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