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西蕃的意思、西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西蕃的解釋

(1).特指 吐蕃 。 唐 高適 《賀哥舒大夫破九曲》詩:“遙傳副丞相,昨日破 西蕃 。”

(2).亦作“ 西藩 ”、“ 西番 ”。我國古代對 西域 一帶及西部邊境地區的泛稱。《晉書·桓伊傳》:“臣過蒙殊寵,受任西藩。”《南齊書·周盤龍傳》:“師不淹晨,西蕃剋定。”《北史·西域傳序》:“ 煬帝 時,乃遣侍禦史 韋節 、司隸從事 杜行滿 使於西藩諸國。”《明史·西域傳二·西番諸衛》:“西番即西 羌 ,族種最多,自 陝西 歷 四川 、 雲南 西徼外皆是。”

(3).指 印度 。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殺青》:“ 西蕃 用貝樹造成紙葉, 中華 又疑以貝葉書經典。”

(4).舊時對西洋人的泛稱。

(5).我國少數民族*********的舊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西蕃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語義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釋義與演變脈絡:

  1. 基本詞義

    “西蕃”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古代對西部邊疆民族的統稱,尤指漢唐時期活躍于青藏高原及西域地區的族群。該詞讀音為“xī fān”,屬名詞,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地理志書。

  2. 曆史指代演變

    • 唐代以前:多泛指西域諸國,如《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蕃”涵蓋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部落。
    • 唐宋時期:詞義逐漸具體化,特指吐蕃政權(今西藏地區)。例如《舊唐書·吐蕃傳》以“西蕃”代稱吐蕃,描述其與中原的互動。
    • 元明以後:擴展至青海、四川等地的藏族聚居區,如《明史·土司傳》将川西土司管轄地納入“西蕃”範疇。
  3. 文化與地理關聯

    該詞常與“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關聯。例如,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及“西蕃”地區為佛教東傳的重要通道。清代《衛藏通志》則記載“西蕃”涵蓋衛藏(前藏)、康巴(西康)等藏文化核心區域。

  4. 現代語義

    當代漢語中,“西蕃”作為曆史術語仍用于民族史研究,但日常語境多被“藏族”“西藏”等規範名稱取代,如《中國民族史綱要》強調需結合文獻語境辨析其具體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

“西蕃”是中國古代對不同時期西部邊疆及周邊區域的泛稱,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以下是其多層次解釋:

  1. 特指吐蕃政權
    唐代起,“西蕃”常指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7-9世紀)。例如高適《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中的“昨日破西蕃”即指吐蕃。吐蕃滅亡後,宋、元、明文獻仍沿用此稱代指藏地,如《明史》将藏族聚居區統稱“西蕃諸衛”。

  2. 西域及西部邊境的泛稱
    廣義上指代西域(今新疆至中亞)與西部邊疆,如《北史》載隋炀帝派遣使節“使于西蕃諸國”,此處涵蓋西域諸國。

  3. 對西洋人的舊稱
    明清時期擴展為對歐洲人的泛稱,如《天工開物》提到“西蕃用貝樹造紙”,這裡的“西蕃”可能指印度或東南亞,但後期逐漸指向西洋。

  4. 民族指代
    曆史上曾作為普米族的舊稱,屬于少數民族的特定稱謂。

  5. 詞源演變
    源自藏語“蕃”(Bod),元朝蒙古語轉譯為“土伯特”,清代漢文文獻演變為“西番”,後定型為“西藏”。

該詞具有時空動态性,需結合文本年代判斷具體指向。例如唐代多指吐蕃,明代可能涵蓋藏區及西域,清代則逐漸被“西藏”取代。研究曆史文獻時需注意上下文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虎拜識奔屬避債台部民常務扯天扯地敕斷斥正吹口哨出師達道斷七風羽高材生革言共點力工切鼓唇咋舌歸邪轉曜海青橫草不拿,竪草不拈環林戶竈九還丹絕門巨掌可目口福老把式蒙蒙黑磨核鬧炒孽孫溺尿片詞貧産撬杆皵皲認敵為友溶溶蕩蕩三品料山蜜山杏甚長基線幹涉儀失悮世學衰麻送湯送水挑織韋革文檄詳情相如享儀銜聯憲批仙省小惠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