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季節開始。 三國 魏 曹植 《閑居賦》:“感陽春之發節,聊輕駕之遠翔。” 晉 陸機 《行思賦》:“商秋肅其發節,玄雲霈而垂陰。”
發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發節(fā jié)指古代使臣出使時手持的符節,象征朝廷賦予的使命與權力。此物多由竹、木或金屬制成,刻有特殊标記,作為身份憑證和通行令符。
發節源于周代的“符節”制度,是天子或諸侯派遣使者的信物。《周禮·地官》記載:“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使者持節可通行關隘、調遣兵卒,如漢代張骞出使西域即持節而行 。
節杖頂端常飾以牦牛尾或羽毛(稱“節旄”),《漢書·蘇武傳》載蘇武“杖漢節牧羊”,節旄盡落仍不離手,體現其代表國家權威的象征意義 。
後引申為肩負使命、執行重任,如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見”,此處“節”亦含忠貞職守之意 。
權威參考來源:
“發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拼音為fā jié,核心含義指季節的開始。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學作品,如曹植《閑居賦》中“感陽春之發節”,以及陸機《行思賦》中“商秋肅其發節”,均用于描述春秋季節的起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其引申義,表示事物發展的關鍵節點或轉折點。例如形容企業突破瓶頸、個人事業轉折等場景,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曹植、陸機相關作品集。
白幹白玉棺媬傅暴公子邊旁陳乞刺繡蔥翠攢三聚五丹誠颠倒是非獨創附緣坩鍋趕明兒高陽革風格律光杆兒郭李鼓朄歡熾混通壺矢撿手鲸濤鼍浪進可替否九卿相跨所獵頭六區砻習率履麻醬黴頭魅鄉孟竹木皮散人蓬頭厲齒僻王绻結衢尊入禅騷人詞客讪鄙折翼食味方丈手貨獸物鎖陽談舌鐵鉢通知脫鈎晚節香文檔烏七八糟險狠洩利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