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broidery] 用彩線在紡織品上繡出圖畫,也指刺繡的産品
以針穿引彩線,在織物上刺出字畫的美術工藝。 漢 王充 《論衡·程材》:“ 齊 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 唐 元稹 《春六十韻》:“挑鬟玉釵髻,刺繡寳裝攏。”《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不做東君造化,金針刺繡羣芳樣。”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瘦馬》:“夫見其舉止端方,喜而留之,命伴女公子刺繡。”
刺綉:1.一種美術工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綉,雖精妙絢爛,纔可人目,初無補於實用,後世之文似之。”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張慧仙寄外詩記》:“問女年幾何,曰:十二歲矣。問近習何事,曰:刺綉耳。”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三:“這裡的女孩子,隻知低頭刺繡,靜極的時候,連針穿過布帛的聲音都可以聽見。” 孫犁 《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她做的刺繡手工和畫的桃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刺繡工藝的産品。如蘇繡、湘繡等。參見“ 刺繡 ”。
(3).在身體上刺花紋,即文身。 ********* 《端節的曆史教育》:“你們課本中有過 海南島 黎 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着花紋。”
刺繡(Embroidery)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指用繡針引彩線在織物上刺綴運針,構成紋樣或文字的藝術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刺繡又稱“針繡”,古代稱“黹”或“針黹”。其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尚書》記載“衣畫而裳繡”的章服制度,周代已有“繡缋共職”的記載。唐代以前,刺繡多用于實用和民俗裝飾;唐代後受書畫影響,逐漸發展為兼具藝術價值的觀賞品。
中國刺繡以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粵繡(廣東)為代表,合稱“四大名繡”。此外還有京繡(宮繡)、苗繡、顧繡等20餘種地方流派,各具特色。
刺繡不僅是技藝,更承載着女性文化(“女紅”的重要部分)和民俗傳統。其紋樣常蘊含吉祥寓意,如花卉象征富貴,魚蟲寓意多子多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技法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資料如《尚書》記載或四大名繡專題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