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遺民作家 賈應寵 (約公元1590-1676年)的别號。 應寵 字 思退 、 晉蕃 、又號 凫西 、 澹圃 , 山東 曲阜 人。晚年移居 濟甯 。在 明 末曾任刑部郎中。告歸不久, 明 亡。著有《木皮散人鼓詞》、《澹圃恒言》、《澹圃詩草》等。 魯迅 《墳·題記》:“ 木皮道人 說得好,‘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按,應為 木皮散人 。
“木皮散人”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人物與文學背景綜合理解:
“木皮散人”是明末清初遺民作家賈應寵(約1590-1676年)的别號。他是山東曲阜人,字思退、晉蕃,又號凫西、澹圃,晚年移居濟甯。賈應寵在明末曾任刑部郎中,明亡後拒絕仕清,以遺民身份從事文學創作,著有《木皮散人鼓詞》《澹圃恒言》等作品。
其《木皮散人鼓詞》以嬉笑怒罵的筆法,叙述曆代治亂興亡之事,風格诙諧犀利。魯迅曾在《墳·題記》中引用其名句“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并誤記為“木皮道人”,實應為“木皮散人”。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木皮散人”解釋為成語,比喻“生活無計劃、無穩定目标的人”。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曆史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木皮易脫落、散人指閑散者)的引申,需謹慎使用。
該詞核心含義指向賈應寵的别號及其文學作品,現代引申義需結合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木皮散人鼓詞》原文或明清遺民文學研究資料。
《木皮散人》是指一種生活在社會邊緣,不願參與社交活動,喜歡獨自行走的人。他們通常選擇過着簡單、自由的生活,追求内心的甯靜和自由。
《木皮散人》這個詞由木、皮、散、人四個字組成。
木(mù)是木頭的意思,是一個四畫的漢字。
皮(pí)是動物外表的覆蓋物,是一個五畫的漢字。
散(sàn)是指分散的意思,是一個十四畫的漢字。
人(rén)是指人類的意思,是一個兩畫的漢字。
《木皮散人》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人們常使用動物的皮革作為衣物,但是有些人不願意穿着動物所制的衣物,而選擇穿着木頭編制的外衣。這些人追求簡單和自由,與社會格格不入,因此被稱為《木皮散人》。
《木皮散人》的繁體字為《木皮散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體,因此《木皮散人》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最常見的寫法為:
木:木,林木旁;
皮:皮,皮革旁;
散:散,金散旁;
人:人,人旁。
1. 他是一個真正的《木皮散人》,喜歡一個人在山林間行走。
2. 這位藝術家并不追求名利,他過着《木皮散人》的生活。
3. 她選擇了離開繁華都市,成為了一名《木皮散人》。
1. 木人(木雕成的人形模型)
2. 皮鞭(用皮革制成的鞭子)
3. 散步(漫步于戶外)
1. 遊牧人(過着遊牧生活的人)
2. 隱士(生活在山野中的自給自足者)
3. 典型草根(代表普通人的象征)
1. 社交達人(善于與人交往的人)
2. 活潑開朗(性格外向,喜歡社交的人)
3. 追求名利(追逐權力和物質財富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