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可替否的意思、進可替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可替否的解釋

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亦作“ 進可替不 ”。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參見“ 獻可替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可替否

釋義:指臣子向君主進獻可行的良策,替代不可行的弊政。強調以合理建議取代不當決策,體現勸谏匡正之責。

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進”:進獻、提出;
    • “可”:合理、可行的建議;
    • “替”:替代、更換;
    • “否”(pǐ):指弊端、不當之策(通“鄙”)。

      全詞意為“以可行之策替換弊政”,屬古代谏言文化的核心概念。

  2. 典故溯源:

    語出《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意指選拔官員需輔佐者能建言革弊。

  3.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釋為“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強調臣子輔政時需權衡利弊。
    • 《古代漢語詞典》注解其隱含“興利除弊”的政治智慧,多用于君臣議政語境。
  4. 現代引申:

    詞義延伸至廣義的“以優化方案替代缺陷決策”,適用于管理、學術等領域,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建設性改進的統一。

同源詞參考:

權威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1991年,頁1023。
  2.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陳壽撰,1959年,卷二十二。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頁786。
  4.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昭公二十年篇。

網絡擴展解釋

“進可替否”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除弊政,強調以良政替代弊政的治國理念。其核心含義是為政者應采納有益的建議,革除不合理的政策。

出處與背景

用法與結構

相關擴展

“進可替否”體現了古代政治智慧,強調輔佐者應積極建言獻策,推動良性改革。其用法嚴謹,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也可引申為“用合理方案替代不合理現狀”的通用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

擺掣百凡保見本籍不将彩杖漕項長嘷倡首朝郎呈應嗔拳馳兵持缽赤社酬神怱促丹霞镫子凋缺彫傷底簟醏菜杜威風毛憤争覆橑服小概莫能外幹糧高山仰之格業共勉毫不介意讧争餞贈撧蔥阃闑菱歌留芳隸役龍盞攣綴蘿蔔綿區命宗翩反平作啟疆寝小如果散愁三休亭澀僻沈淡首伏嗣産嗢石蘭無愧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