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徒的食器。用鐵制成,故稱。 唐 戴叔倫 《贈行腳僧》詩:“木杯能渡水,鐵鉢肯降龍。” 唐 白居易 《遊悟真寺詩》:“至今鐵鉢在,當底手跡穿。”
“鐵鉢”(鐵缽)是“鐵製的鉢”的簡稱,由“鐵”和“缽”兩字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常見用途
文化象征
鐵缽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修行和戒律的象征意義,代表“持戒”與“無欲”。日本茶道中也有鐵制茶器,但名稱和形制與佛教鐵缽不同。
其他可能含義
若脫離宗教或傳統語境,可能指現代工業中的鐵制容器,或方言中對特定鐵器的稱呼,但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确認。
由于未搜索到直接相關的資料,以上解釋基于“鐵”與“缽”的通用含義及文化常識。若涉及特定領域(如文物、方言),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答。
鐵鉢(tiě bō)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鐵鉢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說明。
鐵鉢的第一個字是"鐵"(tiě),它的部首是"钅"(金部),由十個筆畫組成。第二個字是"鉢"(bō),它的部首是"金"(金部),由十一個筆畫組成。
鐵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鐵鉢又稱為“僧鉢”,是佛教僧侶用來盛放食物的一種器具。在古代,僧侶們采取乞食制度,到外界化緣時,經常使用鐵鉢接收信徒們的布施。
鐵鉢的繁體字為「鐵鉢」,字形相似,隻是加入了額外的鐵形部首和更多的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鐵鉢的古代寫法有多種變體,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鐡鉢」。更多的古代寫法可根據曆史文獻查找得到。
1. 僧侶們手捧鐵鉢行走在街上,等待善信們的布施。
2. 佛教寺廟裡擺放着許多閃閃發光的鐵鉢。
鐵鉢的相關詞彙有:
1. 鐵器:指由鐵制成的各種器物。
2. 鉢盂:指用來盛放食物或液體的碗狀容器。
3. 僧侶:指在佛教寺廟中出家修行的人,常使用鐵鉢。
與鐵鉢的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僧缽:與鐵鉢意思相同,是僧侶在佛教中使用的食物容器。
2. 缽:指一種七寶制成的碗狀器皿,也是僧侶接受施主布施的容器。
與鐵鉢的意思相反的詞彙是:布施。布施指的是施舍、施贈,與接受布施的鐵鉢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