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倪的意思、惰倪的詳細解釋
惰倪的解釋
猶疲乏。《管子·輕重戊》:“歸市亦惰倪,終日不歸。”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馬非百 曰:“‘惰倪’二字,又見《管子·正世篇》,其言曰‘力罷,則不能無堕倪’,‘堕’即‘惰’字之誤也。‘倪’, 于省吾 雲:應讀作‘薾’……惰薾謰語。《莊子·齊物論》:‘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是薾為疲役貌,正與惰義相因。”
詞語分解
- 惰的解釋 惰 ò 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驕卒惰。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倪的解釋 倪 í 端,邊際:端倪(頭緒)。 弱小,小孩:旄倪(“旄”,年老, * 十歲的年紀。“旄倪”,即老幼)。 分際:天倪(自然之分際)。 傲慢:“力罷,則不能毋堕倪”。 姓。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惰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解釋
惰倪(duò ní)意為疲乏、倦怠。該詞由“惰”(懶散、懈怠)和“倪”(通假字,讀作“薾”,意為疲弱)組合而成,形容人因勞累而顯得無精打采的狀态。
二、出處與考據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管子·輕重戊》:“歸市亦惰倪,終日不歸。”這裡指人們因疲憊而不願歸家。
- 文字考釋:郭沫若等學者在《管子》集校中指出,“堕倪”應為“惰倪”之誤,“倪”通“薾”(讀音為ěr),與“惰”連用表示疲憊之态。
三、常見誤讀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懶散、無活力”,并标注讀音為duò nǐ。此說法存在争議,權威古籍及考據均支持“疲乏”含義及讀音“ní”。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體力或精神上的疲倦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例如:“連日勞作,衆人皆顯惰倪之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原文或漢代訓诂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惰倪》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懶散不努力,沒有精神的意思。它的部首是心,有13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廣韻》字典中。它有繁體字形“惰倪”,和簡體字形相似。古時候,“惰倪”的寫法稍有不同,使用的是象形加象聲的結構。一個有趣的例句是:“他整天無所事事,對工作完全惰倪不振”。
《惰倪》這個詞的反義詞是“勤勵”,意思是勤奮努力。而《惰倪》沒有确切的近義詞,但可以使用一些描述懶散和無精打采的詞語替代,如“懶散”、“懶惰”、“懶洋洋”,等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