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箪瓢的意思、箪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箪瓢的解釋

(1).盛飯食的箪和盛飲料的瓢。亦借指飲食。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北史·薛辯傳》:“ 濬 遺書 謨 曰:‘吾以不造,幼丁艱酷,窮遊約處,屢絶簞瓢。’” 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之五:“簞瓢取自給,此外復奚須?”

(2).見“ 簞食瓢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箪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由“箪”和“瓢”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常用來形容極其清貧的生活狀态或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

  1. 字義解析

    • 箪 (dān):指古代盛飯食的圓形竹器。《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其形制小巧,容量有限,是普通百姓或清貧之士常用的食具。《現代漢語詞典》亦明确釋義為“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 瓢 (piáo):指用對半剖開的葫蘆(匏瓜)制成的舀水或盛水器具。《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剖開葫蘆做成的舀水或盛酒器”,後也泛指類似的舀水器具。《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用來舀(yǎo)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多用對半剖開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頭或金屬等制成的”。
  2. 合成詞“箪瓢”的含義 “箪瓢”二字合用,并非簡單指代兩種器具,而是構成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固定搭配,特指極其簡陋、僅夠維持基本生存的飲食條件。它形象地描繪了隻有一竹籃飯食和一瓢飲水的生活狀态,是物質極度匮乏的典型寫照。

  3. 文化内涵與經典出處 “箪瓢”的文化内涵主要源于儒家經典《論語》。《論語·雍也》篇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在此盛贊弟子顔回(顔淵)的品德,即使身處“一箪食,一瓢飲”的清苦環境,住在破陋的小巷中,别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憂愁,顔回卻能始終保持快樂,不改其志。因此,“箪瓢”一詞凝結了安于清貧、追求精神富足、不為物質匮乏所困的高尚情操,成為儒家推崇的安貧樂道精神的象征符號。

  4. 相關成語“箪食瓢飲” “箪瓢”常與“食”、“飲”結合,形成成語“箪食瓢飲”(dān sì piáo yǐn)。此成語直接來源于《論語》中對顔回的描述,用以形容生活極其清貧儉樸。《漢語大詞典》收錄該成語,釋義為“形容生活清苦”。《現代漢語詞典》亦收錄,釋義為“形容生活貧苦”。

總結來說,“箪瓢”一詞,從字面看指簡陋的飯器和水瓢,其深層含義則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安貧樂道、重視精神修養的價值觀,其權威釋義和經典出處均可在主流漢語詞典和儒家典籍中得到印證。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箪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箪(dān):古代用竹編成的圓形盛飯器具;瓢(piáo):用葫蘆剖開制成的舀水容器。合稱指代最基礎的飲食器具,象征簡樸的生活條件。

二、文化典故

源自《論語·雍也》記載孔子對顔回的稱贊:“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後演變為成語“箪食瓢飲”,成為安貧樂道精神的典型象征,表達在清貧中堅守志向的人生态度。

三、文學應用

  1. 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用“箪瓢謝屢設”展現隱士生活的清苦
  2. 明代方孝孺《祭太史公》以“箪瓢陋室”強化文人淡泊名利的形象
  3. 在《北史·薛辯傳》中,通過“屢絶簞瓢”描寫人物曆經困頓仍保持氣節

四、現代延伸

該詞常用于描述兩種意境:

可通過《漢典》、《三國志》注引等典籍進一步查閱相關典故。

别人正在浏覽...

坳垤敗禦八苦奔奔迸水表筆不調貼餐飯宸奎抽繭初肇毳羶啐飲東向凍飲扼吭奪食方城奉賀隔艙浩學華譽夾剪濟國金丹究真兒糠籺空懷髡鉗臘鼓林薄鸾形盧都痲子沒屋架梁那裡内照鳥驚魚潰牛奶杮弄法髼頭赤腳陴堞疲老遷就勤厚三茶六禮扇闆賞勞沙錢生币攝事社燕賒賬首犯說不着食母台安鹜新仙長鄉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