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潛于深水。比喻人隱退深藏。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羣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
“韬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āo lí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由“韬”(隱藏、收斂)和“鱗”(魚鱗,代指魚)組成,字面意為“魚潛藏于深水”,比喻人隱退或深藏不露。例如《抱樸子·正郭》中提到:“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羣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
引申意義
不同文獻對“韬鱗”的側重略有差異。高權威來源(如)強調“待機而發”,而古籍引用(如、3)更偏向“隱退深藏”。實際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韬鱗》源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隱藏才華、不顯露才能。在古代文化中,韬鱗被視為一種美德,表示謙虛、謹慎和有智謀。
《韬鱗》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分别是“韋”(韋字頭)和“鳥”(鳥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0。
《韬鱗》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篇》中,是孔子對于弟子季路的評價。它指引人們不要過于張揚自己的才華,而要持之以恒地學習和提升。
《韬鱗》的繁體字為「韜鱗」。
根據古代《韬鱗》在篆書和隸書中的寫法,可以将其漢字寫作「韬魇」。
1. 他深藏不露,很有《韬鱗》之智慧。
2. 有些人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而忘記了《韬鱗》的重要性。
組詞:韬光養晦、鱗爪畢露。
近義詞:謙遜、謹慎。
反義詞:炫耀、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