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馬鞍。《新唐書·地理志三》:“﹝ 太原府 太原郡 ﹞土貢:銅鏡、鐵鏡、馬鞌、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參見“ 馬鞍 ”。
“馬鞌”是“馬鞍”的異體寫法,指古代騎乘時置于馬背上的坐具。具體解釋如下:
字形結構
“鞌”由“安”和“革”組成:“革”表示皮革材質,“安”取其安穩之意,合指用皮革制成的騎乘穩定裝置。
功能與用途
馬鞍通過木質或金屬框架包裹皮革制成,主要作用是固定騎手位置、分散壓力,同時保護馬背。古代戰争中,馬鞍對騎兵作戰至關重要。
曆史文獻關聯
需注意“鞌”在古籍中可能指代地名,如春秋時期著名的“鞌之戰”(今山東濟南附近)。但“馬鞌”一詞專指馬具,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統一寫作“馬鞍”,“鞌”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文獻中。例如《說文解字》載:“鞌,馬鞌具也。”
若您遇到的是文獻中的“鞌”字,建議進一步提供上下文以确認具體含義。
馬鞌(mǎ 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馬(mǎ)和鞍(ān),總共有10畫。馬是描繪馬匹的圖形,意義是指馬,作為部首時表示與馬相關的事物;鞍是指馬鞍,是騎馬時放在馬背上的用具。
馬鞌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一文中。在古代馬車、馬背騎具中,馬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用來穩固乘坐者的身體,使其能夠穩定地駕馭馬匹。
在繁體字中,馬鞌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仍然使用馬(馬)和鞍這兩個部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馬的左部寫作“㐬”,右部寫作“虎”,總體來說比現代的寫法更加複雜。而鞍的古字形是“韻”。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小心地将馬鞌放到馬背上。
2. 騎手穩穩地坐在馬鞌上,駕馭着馬匹奔馳。
1. 鞍具(ān jù):指騎馬所用的各種器具。
2. 鞍前馬後(ān qián mǎ hòu):形容幫助别人鞍前馬後,輔助其事。
近義詞:馬鞍(mǎ ān)。
馬鞍和馬鞌是同義詞,都指放在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
反義詞:馬缰(mǎ jiāng)。
馬鞌是指放在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而馬缰則是用來控制馬的前進方向和速度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