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冥的意思、洞冥的詳細解釋
洞冥的解釋
(1).洞察昏暗之處。比喻目光銳利,看得深遠。 漢 陸賈 《新語·術事》:“登高及遠,達幽洞冥。”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文成 作師,通幽洞冥…… 武關 是闢, 鴻門 是寧。”《隋書·音樂志中》:“韜光戢耀,貫幽洞冥。”
(2).通曉鬼神之道。《晉書·藝術傳論》:“ 什 ( 鳩摩羅什 )既兆見星象, 澄 ( 佛圖澄 )乃驅役鬼神,并通幽洞冥,垂文闡教。”
(3).指幽深之處。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懷重規於絳宮,潛九光於洞冥。”
(4).志怪小說集《洞冥記》的省稱。 清 王韬 《<淞濱瑣話>自序》:“夫荒唐之詞,發端於 漆園 ,怪誕之説,濫觴乎《洞冥》。”
詞語分解
- 洞的解釋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徹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說數字時用來代替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冥的解釋 冥 í 昏暗:幽冥。冥蒙。晦冥。 深奧,深沉:冥思。冥想。冥心。 糊塗,愚昧:冥頑不靈。 迷信的人稱人死後進入的世界:冥界。冥府。冥婚。冥衣。冥壽。 筆畫數:; 部首:冖;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洞冥"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從道教文化和古典文獻中衍生而來,其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
本義:洞察幽暗,通曉玄妙
- "洞"意為透徹、深入,"冥"指幽深、黑暗或玄奧不可知之境。組合後表示能穿透黑暗、看清幽微,引申為深刻洞察隱秘之事或深奧之理。此義強調認知上的深邃與透徹,常用于形容超凡的智慧或悟性。
-
引申義:幽深玄妙之境
- 由"洞察幽冥"之意,衍生指幽冥、玄妙或神仙所在的境界。例如,古代志怪小說集《洞冥記》(全稱《漢武洞冥記》),書名即取"洞達神仙幽冥之情"之意,記載漢武帝求仙和異域奇聞,内容多涉神仙、方術、奇異事物。
二、應用與例證
- 道教文獻: 在道教典籍中,"洞冥"常用來形容修道者達到的高深境界,能夠洞悉宇宙和生命的本源奧秘。如《雲笈七籤》等道經中,有"洞冥寂默"等表述,描述一種與道合真、透徹了悟的寂靜狀态。
- 古典文學: 作為形容詞,可形容環境、境界或道理的幽深莫測、玄妙難解。例如:"探秘洞冥之境"。
三、詞源與構成
- 構詞法: 并列式合成詞。"洞"(動詞,穿透、洞察)+"冥"(形容詞,幽暗、深遠)。
- 文化淵源: 其内涵深受道家"玄覽"、道教神仙思想及古代幽冥觀念影響,體現了對超越感官的深邃智慧和未知世界的探索。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對"洞冥"的詞義有明确收錄和解釋。
- 《洞冥記》(舊題東漢郭憲撰,收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書名本身是"洞冥"一詞最著名的應用實例,體現了其"洞察幽冥"的核心含義。此書版本可見于中華書局《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等點校本。
-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編,道教類書,收入《道藏》): 為"洞冥"在道教語境中的用法提供了重要例證。常見版本有中華書局點校本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大型古漢語辭書,對"洞冥"的古典含義有溯源和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洞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òng míng,其含義豐富,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解釋:
-
本義:洞察幽暗
指目光銳利,能透徹觀察昏暗或隱蔽之處,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例如《新語·術事》中“達幽洞冥”,形容人具有深遠洞察力。
-
擴展含義:通曉玄妙
可指通曉鬼神之道或深奧哲理,如《晉書》提到佛圖澄“通幽洞冥”,形容其超凡的感知能力。
-
指代幽深之處
直接描述物理空間的深邃,如《隋書》中“貫幽洞冥”指代隱秘之地。
-
文學作品的簡稱
特指志怪小說集《洞冥記》(全名《漢武洞冥記》),該書記載神話傳說,成為古代小說的代表之一。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人思維敏銳(如“洞冥之才”),或描述理論深刻(如“洞冥之見”)。《莊子·天下篇》的典故進一步強化了其哲學深度。
例句:
- “文成作師,通幽洞冥”(陸機贊張良)
- “韜光戢耀,貫幽洞冥”(形容隱秘空間)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創作中。
别人正在浏覽...
挨挨擠擠闇敝拜慰并臻擘箋不肅嗔道稱與但願如此點醒端志獨繭絲耳快飛棋飛灑凫居雁聚感物各白世人隔靴爬癢過不去黑非合律赫蘇氏後影潢池黃丕烈化生兼肉轎帏疾呼激裂考工記狂瀾來着蓮花落磿室龍盤鳳逸馬蹄形門額逆萌瞟掃埤濕前志栖禽散逛殺才射戟神造食土水恠宿雠歲德謄真梃子湍駃嗢呼汪漾無影無蹤銜羽